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编译内容

编译内容

编译服务: 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编译者: 郭楷模 编译时间: 2024-5-16 点击量: 31

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加快推进,模块化多用途小堆“玲龙一号”示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医用同位素、放射性药品等药物自主化技术加速突破……作为我国核能发展和核电建设的主力军,中核集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硬核”科技的更多可能,助力核工业高质量发展。

求绿向新,推进核能科技创新

2月22日,福建漳州,中核集团漳州核电二期工程“华龙一号”3号机组浇灌核岛第一罐混凝土,当前中核集团7台“华龙一号”机组建设稳步推进。

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每台核电机组每年发电超100亿度,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4月10日,海南昌江,被誉为“核能充电宝”的全球首个陆上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首台数字化控制系统机柜就位并启动安装调试工作。

“玲龙一号”是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具有一体化设计和模块化建造的技术特点,适用于海岛、矿区、高耗能企业等多种场景的能源供应,可实现城市供热和制冷、海水淡化、稠油开采等多种用途。

一大一小“双龙”腾飞,是中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

2月22日,中核集团漳州核电二期工程“华龙一号”3号机组浇灌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中核集团中核二四公司供图)

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表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构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更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引擎。核能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推进核能科技创新,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能,是推进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核集团控股在运核电机组26台,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18台。我国已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核电市场,核电在建规模全球第一,也是推动全球三代乃至四代核电创新发展的主要国家。

面向未来,让核技术发展服务国计民生

“碳-14辐照生产靶件开始出堆!”4月20日13时48分,随着一声令下,碳-14靶件从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秦山核电重水堆机组中成功抽出。

碳-14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学、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和科研价值。这是我国首次利用核电商用堆批量生产碳-14同位素,破解了国内碳-14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

近期,秦山核电在线辐照生产医用同位素装置按计划全面建成,我国掌握了批量化在线辐照生产同位素的关键技术。镥-177、锶-89和钇-90等多种国内紧缺的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将在今年下半年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中核集团总经理申彦锋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核技术应用产业,这已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性选择。“放射性药物”“核医疗”等核技术应用产业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产业代表了科技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够形成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

可控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方向,被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答案”。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核聚变技术已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到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核集团的核聚变装置——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去年实现了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去年底,中核集团牵头组织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第一批未来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正式发布,对于推进聚变能源产业迈出实质性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谋新,在交流合作中共同发展

回望来路,核工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大合作的结晶。

“华龙一号”工程建设涉及6万多台套设备,生产、设备、组装工作涉及28个省市、53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参与研制和建设。

在“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过程中,中核集团联合多个科研院所、设备厂家,连续攻克了多项技术与设备难题,实现了一系列国产新技术、新设备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机组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目前,“华龙一号”相关设备国产化率已超90%,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的发展。

中核集团立足核工业特色优势,积极打造核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共建协同协作产业链,实现核工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推动核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合作共赢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2月29日,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是中核牵头的团队成功安装ITER“心脏”设备之后,再次承担其核心设备安装任务。

在3月举办的2024年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上,中核集团向国际社会开放了包括国际上能量最高的紧凑型质子回旋加速器、微型中子源反应堆等在内的10个大型核科研设施。

“全球核能发展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方为正道,唯有集众智、聚合力,才能更好地用核能造福人类。”余剑锋说,中核集团将积极深化国际核能合作,深度参与国际能源治理体系变革,为促进全球核能发展贡献力量。

 

提供服务
导出本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