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4月17日,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疆内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达426亿千瓦时,相较去年同期的222亿千瓦时增长近一倍,占疆内市场化交易总量的38.7%,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这一显著增长标志着新疆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及占比均达到历史新高,其环境效益相当于减少了3047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图示为全国范围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项目——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展现了新疆在新能源领域的突出成果。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新疆拥有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新疆致力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3月底,新疆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到6712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3559万千瓦,光伏装机3153万千瓦,占新疆电网总装机容量的46.64%。

    为了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积极行动,以每年投运2座超高压变电站的速度加强疆内骨干网架建设。目前,新疆已建成750千伏变电站28座,输电线路总长超过1万千米,成为全国750千伏变电站数量最多、线路最长、覆盖面积最大的省份。这一成果有效支持了新能源的送出和疆外市场拓展。

    同时,新疆电力部门积极响应自治区能源转型政策,推动绿色能源的交易和使用。通过创新交易方式,如年度、月度、月内交易,实现中长期交易按工作日连续开市。在绿电绿证市场建设方面,建立了“走访+宣传+培训”的长效机制,促进了更多用户参与绿电交易。一季度疆内绿电交易规模达到6.92亿千瓦时,超越了2023年全年的规模。

    据相关部门介绍,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新疆已批复新能源装机达到1.8亿千瓦。预计到2024年底,全疆累计新能源装机将超过8900万千瓦。届时,新能源将成为新疆的第一大电源,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1
  • 摘要:

    乘联会于4月17日发布了4月1日至14日的车市数据。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此期间零售了26万辆,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2%。相比之下,乘用车市场的零售量为51.6万辆。这意味着,在统计的14天里,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占比已突破50%,精确达到50.39%。

    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历经超过10年、投入超过2万亿的辉煌成果。3月份,小米汽车的上市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巨大流量,更是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重要考量。雷军此次创业不仅使小米汽车成为市场焦点,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

    进入4月,北京车展期间新车发布密集,无论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期望通过新车型提升销量。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各大车企均渴望分一杯羹,特别是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此外,政策的扶持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务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通知》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等,都在积极促进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出口的主力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30.7万辆,同比增长23.8%。

    然而,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特别是纯电市场,第一季度增速开始放缓至2.7%。特斯拉今年第一季度的全球销量同比下滑8.5%、环比下滑20%。尽管苹果和特斯拉在美国市场有所收缩,但全球车企仍纷纷与中国车企合作,寻求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支持。

    与此同时,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期间,双方就德国汽车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这显示了全球车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认可和合作意愿。

    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尽管销量占比超过50%且市场仍在快速增长,但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不仅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在努力拼杀,合资品牌也在为生存而全面发力。本田、丰田、奔驰等纷纷发布新的电动品牌和战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小米汽车的入局更是给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有观点认为,小米汽车可能会重演当年小米手机淘汰山寨机的局面。然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远未结束,成本控制、产品畅销度和品牌力将成为决定车企生存的关键因素。在这个极致的成本控制淘汰赛阶段,无法控制成本、缺乏畅销产品以及品牌力不足的车企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据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4月17日消息,近日,由其下属的浙江浙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导编制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4部分:分布式光伏》(下称规程)正式发布实施,填补了中国分布式光伏施工建设安全规程的空白。

    4月10日,国网金华金东供电分公司员工来到中外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开展春季光伏电站体检特巡。

    分布式光伏电站通常是指利用分散式资源,装机规模较小的、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系统。伴随“双碳”目标提出,近年来,光伏成本下降明显,产能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共事业单位、居民用户选择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总量呈爆发式增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超100GW,同比增长近50%。

    分布式光伏工程建设周期短、点多面广、户主类型差异大、施工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工程中包含土石方、桩基、钢筋、混凝土、电焊等作业面。作为需要高空作业、带电作业的特殊施工项目,分布式光伏现场施工风险高、工程建设管理难度较大,亟需适用、实用、统一的施工安全管理标准。

    据介绍,包括分布式光伏在内的光伏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实施时间较早,部分技术指标已经滞后于技术变革,尤其针对建设过程尚无专门的安全规程。

    此次发布的规程共11章321条款,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规定、施工现场、通用作业、施工机械及工器具、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试验与调试等内容。其对分布式光伏施工作业现场提出了应遵守的基本安全要求,重点规定了分布式光伏作业现场应采取的安全组织措施、建设施工作业条件,并对分布式光伏施工作业全过程环节提出针对性的安全工作规范。

    《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关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规程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行为,有效防控分布式光伏建设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弥补分布式光伏工程建设施工安全缺乏标准规程短板,规范分布式光伏建设管理。

    来源机构: 国际新能源网 | 点击量:1
  • 摘要:

    近日,由中国煤科煤科院牵头,联合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信通院、长扬科技和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等单位制定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T/CCSA 495-2024《面向煤矿的数据安全管理技术要求》正式发布。该标准是煤炭行业单位牵头立项的首个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将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T/CCSA 495-2024《面向煤矿的数据安全管理技术   要求》首次构建了煤矿全矿井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全面定义了“井上-井下”、“公网-专网”“控制-管理”三类信息安全隔离防护边界,系统规定了面向煤矿的数据安全通用要求与数据处理全流程技术要求,为实现煤矿数据的安全可信交互提供了依据。

    T/CCSA 495-2024《面向煤矿的数据安全管理技术要求》于2022年9月通过中国通信标准会协会审查立项,明确了面向煤矿的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要求。该团体标准发布后,将为煤炭企业开展数据安全防护系统建设、测试评估和监督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为煤炭行业智能化数据体系的有效构建和有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对推动智能矿山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机构: 国际煤炭网 | 点击量:1
  • 摘要:

    4月17日获悉

    中海油服

    基于裸眼分仓的有缆智能完井技术

    在渤海某井应用成功

    为客户提供了可靠性高、治理效果佳的

    稳油控水生产新模式

    这项基于裸眼分仓的有缆智能完井技术具有哪些优势?

    01

    该技术是在原有的裸眼完井基础上,增加适用于泥岩段的旁通隔离封隔器,实现裸眼段储层的机械性有效封隔,以便区分高低含水层,减少储层干扰,为后续开发提供可靠保障。

    02

    配套的有缆智能滑套,通过单根信号电缆连接井下各层滑套,区别于液控智能技术,最大化地减少入井管线数量,提高作业效率;能够实现实时监测井底压力、温度、流量,通过精准监测找水和生产智能调控以达到稳油控水的最佳治理效果。

    03

    该技术的现场实践进一步强化了“完井设计-生产动态监测-生产优化决策”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为海上油田裸眼水平井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中海油服将以此次作业为契机,聚焦智能注采技术攻关,总结提升智能注采作业经验,不断增强技术竞争力,为海上油田增储上产贡献专业价值。

    来源机构: 国际石油网 | 点击量:1
  • 摘要:

    力挺中国石油塔科1井、川科1井2口万米科探井向更深处钻进、穿越钻杆屡创新纪录、攻克世界级生产技术难题……钻井装备公司坚持往高处攀、向新处闯,持续深化“渤海能克”钻杆科技创新,保持了强劲的市场竞争优势。

    作为中国石油最大的钻杆研发制造基地,钻井装备公司聚力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特殊材料、特殊结构、特殊螺纹和特殊功能等领域持续发力,研制开发出“深井超深井钻探、大口径管道穿越、非常规油气开发”等三大领域高等级钻杆。

    为塔科1井量身研制的6-5/8英寸万米深井专用钻杆,通过特殊结构设计、高强度材料开发以及生产工艺研究,成功突破管体、接头热处理,超大壁厚高强度材料摩擦焊接及焊区热处理等技术难题,整体抗拉能力达到940吨,多项性能指标创造国际最高纪录,是目前国内管体口径最大、壁厚最厚、钢级最高的高强度钻杆。

    而为另一口万米深井川科1井设计开发的φ168.3mm×9.19mm、10.54mm壁厚钻进钻杆组合,φ168.3mm×15.88mm、16.88mm、19.05mm特大壁厚V150三重套管送入钻杆矩阵组合,均为国内特深井领域钻井的首次应用。

    自主研发的第三代BHDX57超高抗扭钻杆应用在南海海域“蓝鲸2号”国家重点项目,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可燃冰的国家。

    大口径管道穿越专用钻杆是该公司在勘探领域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通过优化钻杆结构设计,研发高强度材料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高强度钻杆焊缝强度与韧性的矛盾,突破了3000米以上大口径管道穿越工程难题,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黑河-长岭)工程中,创造了国内最大管径、最大壁厚、最长距离(同级别管径)管道定向钻穿越三项纪录,并连创多项管道穿越世界纪录。

    攻克的世界级技术难题——摩擦焊接式全钛合金钻杆,成功地以摩擦焊接的方法将钛合金钻杆接头螺纹和管体连接在一起,该项技术属于国际首创,填补了国际空白,以其弹性模量小、柔性好、耐疲劳的特性首次应用于塔河油田T4326CH2超短半径水平井,最高造斜曲率达到55°/30米,创下西北工区井眼曲率最大、侧钻进尺最少、侧钻时间最短三项纪录。

    持续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钻井装备促进更多从“0”到“1”的源头性创新成果涌现,13项新产品填补国际及国内9项空白,抗硫钻杆、V150高强度钻杆、S钢级高可靠钻杆、BH系列高抗扭钻杆、抗二氧化碳和盐水泥浆腐蚀钻杆及5-7/8″高强度超深井钻杆等被认定为中国石油自主创新重要新产品;参与制订《石油天然气工业钛合金钻杆》(GB/T41343-2022)国家标准,奠定了公司钻杆在国内同行业的“领跑”地位。

    来源机构: 国际石油网 | 点击量:0
  • 摘要:

    17日,记者从中核集团海南核电有限公司获悉,由该公司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联合研发的“次临界刻棒技术”,圆满完成了国内首次工程应用。这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掌握“次临界刻棒技术”。

    据介绍,该项技术规避了核电机组大修启动物理试验的非计划停堆风险,同时节约了大修关键路径时间,是提升核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突破,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次临界刻棒技术”相当于核电站反应堆的“刹车片”验证技术。如果把核电站反应堆看作一台高速行驶的列车,那控制棒就是控制列车行进速度的“刹车”。核电站每次停堆换料完成后再启动前,要开展控制棒控制能力验证,以精确地核验“刹车”能力,从而保证反应堆安全运行。传统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需要在反应堆临界后开展,即在已经行驶的列车上验证刹车功能,有意外“停车”的风险。而“次临界刻棒技术”是通过对反应堆内空间效应的模拟,在停堆状态下验证控制棒的功能,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

    据悉,该项目历时3年,经历了理论计算、试验方法开发、模型建立、试验验证、安审对话、批复应用多个阶段。研究团队解决了次临界状态下中子波动干扰、控制棒价值空间修正、堆芯次临界度修正等多个难题,成功实现了“次临界刻棒技术”的研发。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开展周密的现场试验准备工作,从对规程的反复研习,到试验过程的详细推演,再到数据处理软件的不断调试,最终成功实现了“次临界刻棒技术”的工程应用。(记者王祝华 付毅飞)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共赴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不仅是人与自然的美好约定,更是顺应自然规律和国际趋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内在需要。《“碳”路者》专栏特推出第十一篇《风起北部湾,电从海上来》。

    在广西防城港海域,一排排高耸的风力发电机组迎风旋转,犹如一个个巨人耸立在海面上,与北部湾的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蔚为壮观。

    建行广西区分行紧跟政府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助力开发建设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A场址工程,截至目前,通过组建银团贷款的方式给予广西广投北部湾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授信20亿元。

    风能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开发价值的绿色环保新能源之一。广西风能资源丰富,发展风电可作为能源供应的有效补充,也有利于缓解电力工业的环境保护压力,促进广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建成,标志着广西海上风电从无到有,从探索期、培育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也标志着建行广西区分行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布局从潮间带、浅海,逐渐向深远海挺进。

    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A场址工程总投资295亿元,注册资本金20亿元,是防城港市建设千亿级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的重点招商引资落地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83台8.5MW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超2470GWh,年上网电量超2050GWh。

    广西区分行将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定位为书记项目,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为项目开通了审批“绿色通道”。建行广西防城港分行成功开立广西广投北部湾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基本结算账户及外币资本金账户。同时,通过进一步挖掘防城港海上风电项目上游施工企业的开户、资金承接、农民工工资代发等需求,积极做好项目上下游综合金融服务。

    截至目前,广西区分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超910亿元,当年新增超60亿元。广西区分行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开发海洋经济增长点,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及低碳绿色转型,不断开创广西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机构: 国际风力发电网 | 点击量:0
  • 摘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这是氢能首次作为前沿新兴产业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氢位于元素周期表之首,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被视为重要能源载体,是战略能源的发展方向。百余年前人类就开始尝试利用氢能,我国也较早展开了氢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示范,并初步建立了氢能产业链。现阶段专门提出“前沿新兴氢能”概念有何意义?前沿新兴氢能到底新在哪?

    从能源性质看,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从资源禀赋看,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居世界首位,在清洁低碳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从产业发展看,氢能产业技术密集、覆盖面广、带动效益强,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已将氢能视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持续加大投入、加强布局,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提升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关键要从“四新”发力。

    氢气来源新。解决氢从哪里来的问题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不新增碳排放是发展氢能产业的前提。氢本身并不是新事物,在化工领域早有成熟应用,且规模庞大。但目前绝大多数氢气是通过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转化而来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碳排放。从长远发展看,可再生能源制备绿氢规模潜力更大,更加清洁且可持续,但目前我国绿氢占比仅为1%。绿氢替代的核心在于降低制备成本,要尽量在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优先布局制氢项目,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提升制氢设备对新能源的适应性,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制氢等技术研发。

    储运方式新。我国西部地区风光资源丰富,适合建设大规模低成本制氢基地,但氢能需求更多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实现大规模高效储运是绿氢普及的关键。我国现阶段主要以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运输为主,单车运载量约300公斤氢气,经济运输半径不超过500公里,导致储运成本在氢气终端售价中占比较高。氢能产业链与天然气高度相似,未来大规模氢能流转可采取“液氢罐车+管道长输”模式。液氢相较于普通气态氢所需的体积更小,能够大幅降低储存场所和运输成本,要积极推动低温液氢储运规模化发展;同时,探索固态、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

    应用模式新。没有主力应用场景,就很难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性和商业化也无从谈起。从目前各地规划和实际发展来看,氢能应用高度集中于氢燃料电池汽车,过于单一。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进度较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发展信心。实际上,氢能应用市场潜力巨大,在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都有着广阔发展前景。要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探索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等领域示范应用;发挥氢能长周期、大容量储能优势,探索培育“风光水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甲醇、炼化等行业的示范,营造形式多样的氢能消费生态。

    技术装备新。一个产业如果不能掌握核心技术装备,规模化发展后就容易受制于人。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必须围绕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聚焦短板弱项,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适度超前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项目,重点突破大规模氢液化、先进燃料电池、新型高效电解槽技术,加快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材料创新。只有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在市场应用中迭代升级,才能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今年以来,围绕氢能的政策支持信息不断,多地积极推动氢能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政策力度也有重大突破,氢能产业的含“新”量有望不断提升。(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王轶辰)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11日表示,截至目前,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中国南方五省区新能源装机容量为1.4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2%,首次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类型。

    中国南方五省区新能源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类型。图为海南省文昌市木兰湾沿海的风力发电机。

    分省区看,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新能源装机容量分别为5016万千瓦、2932万千瓦、3860万千瓦、2052万千瓦、639万千瓦,各占全省(区)总装机容量的27%、44%、31%、32%、44%。其中,广西、海南的新能源均成第一大电源类型。

    2021年至2023年,南方五省区新增电源中,新能源占比63%。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新增投产1254万千瓦,同比增长72%。

    今年以来,南方五省区新能源发电量为6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单日最大发电量已6次创历史新高,日发电渗透率(发电量占总装机出力的占比)最高为31.12%,相当于每用4度电,至少有1度来自新能源。

    据南方电网公司预测,到2024年底,南方五省区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将进一步上升至1.6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升至37.3%。南方电网公司表示,力争到2025年建成初步具备“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基本特征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五省区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到55%、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到35%,助力南方五省区尽早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来源机构: 国际新能源网 |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