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前不久,全球首套5兆瓦级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在天津完工交付,标志着我国海上油气电站在烟气余热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该装置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以下简称“七一一所”)联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自主设计研制。

    选择合适“热能搬运工”

    主电站是海上平台的“心脏”,它一般通过燃烧油气为海上装置提供电能。但燃烧油气会排放大量500℃的高温烟气,这些烟气是海上油气开发平台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

    为减少主电站的高温烟气排放,七一一所研发团队自主设计研制了这套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装置采用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技术回收高温烟气余热进行发电。先利用导热油回收高温烟气热量,然后高温导热油进入ORC发电装置,把液态环戊烷有机工质加热成气态。接着,环戊烷气体膨胀驱动透平膨胀机转动,进而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七一一所副所长徐明照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有机工质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能用来传递和转换热能的有机物质。在ORC发电技术中,有机工质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像一个“热能搬运工”,在不断循环中,把低品位的热能转换成高品位的电能或机械能。为何选择环戊烷作为有机工质?徐明照解释说,常用有机工质的ORC发电装置只能回收250℃以内的低温余热,环戊烷有良好热稳定性、高效热转换能力,要回收500℃的高温烟气,环戊烷是更合适的有机工质。

    “为确定环戊烷的可行性,研发团队查阅大量文献并反复进行试验验证。在确保装置安全性方面,研发团队优化设计,将管路的焊口数量降至最低。为消除潜在风险,研发团队还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陆上动力循环试验。”徐明照说。

    攻克多项技术难题

    此前,七一一所利用ORC发电技术已生产制造40多套陆地用低温余热发电装置。“这是我们首次研制用于海上的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徐明照说。

    一般来说,海上平台应用装置要求集成化程度高、可靠性强、重量轻、占地空间小。“我们研制的装置一般大约重300吨,为了更好适应海上环境,我们对整个产品的系统设计和材料选型进行严格把关,使装置尽量集成化、橇装化。”徐明照说。

    5兆瓦级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的另一个特点是功率密度高,这意味着对装置主机的技术要求高。“主机是整个ORC发电装置的核心设备。”徐明照说,为满足功率密度高的要求,团队要解决密封、轴承润滑、动力系统的仿真模拟等多项技术难题。

    据介绍,在5兆瓦级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研制过程中,七一一所研发团队先后攻克工艺和设备设计、紧凑型橇装化设计、动力循环试验验证等技术难题,并联合中国海油推动形成设备研制、橇装制造、测试试验全链条自主技术服务能力,最终打造了自主可控的装备体系。

    满足海上平台需求

    与传统的烟气燃烧排放相比,加装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后,电站的余热综合利用效率从30%—35%提升至60%—70%。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工程研究设计分公司机电仪总师安维峥介绍,5兆瓦级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投用后,余热年发电量可达0.4亿千瓦时,能满足3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据测算,该装置使用20年预计可节省天然气消耗约3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0万吨。

    徐明照说,该装置广泛适用于中国海油现役平台电站,助力海上油气田在开发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对海上油气田绿色低碳开发有重要意义。“这款装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上高温烟气余热发电装置,为进一步满足海上平台需求,我们正着手研制10兆瓦级装置。”徐明照说。

    考虑到船舶也会排放高温烟气,七一一所团队还计划研制用于燃气动力船的高温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继续为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2
  • 摘要:

    9月3日

    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山西院总承包

    山西电建参建的

    我国首座电网侧飞轮储能调频电站

    鼎轮能源科技(山西)有限公司

    30兆瓦飞轮储能项目

    成功并网发电

    该项目主要建设

    30兆瓦飞轮储能调频电站及附属配套工程

    由12套飞轮储能调频单元组成

    每套单元包含

    10台高速磁悬浮飞轮

    相关辅助、驱动与控制系统

    以及升压变流一体机预制舱

    飞轮储能技术具有快速连续充放电、功率精准调节全生命周期费用低、无污染、设备安全可靠等显著优势鼎轮能源30兆瓦飞轮储能项目采用的高速磁悬浮飞轮技术能够在真空、低摩擦环境中高效运行极大提高了储能效率和系统稳定性为我国储能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为解决飞轮储能系统散热难的难题山西院首次在储能电站中采用集中分散式冷却系统不仅大大节约占地面积而且提高了储能系统的控制能力和系统效率使得飞轮系统的效率提高到近90%。

    为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山西院与山西电建创新采用尺寸精度准确、不易变形的定型化钢模板并在砼浇筑过程中解决了模板移位、上浮、变形飞轮井基础底异形等施工问题成型的底座模板与飞轮井模板“完美契合”实现了重复周转使用减少了材料用量保证了混凝土的保温性。

    该项目投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飞轮储能电站世界上单体规模最大的飞轮储能电站极大提升山西乃至华北电网供电可靠性对促进华北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4
  • 摘要:

    科技日报北京9月3日电 (记者刘园园)记者3日获悉,中国五矿集团所属五矿石墨科研团队攻克了石墨高温纯化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纯度达到99.99995%以上的超高纯石墨产品。这标志着我国超高纯石墨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超高纯石墨指含碳量达99.99%以上的石墨,具有自润滑性好、导电性好、耐腐蚀耐高温、化学稳定性优良等特点。

    五矿石墨科研团队聚焦天然石墨领域关键共性难题开展技术攻关,突破行业传统设计,联合业内领先装备制造企业自主研制开发连续式石墨纯化工艺及装备。团队通过物理化学提纯、低温高温连续提纯、超高真空提纯等多种技术组合的梯次提纯,将石墨纯度从95%提升到99.99995%以上,并保持产品质量稳定。同时,合理的联合工艺路径还使产品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

    据悉,中国五矿集团拥有全球较大的鹤岗云山石墨矿,已建成年产20万吨石墨选厂和深加工产业链。在超高纯石墨产品的应用上,五矿石墨科研团队正在加快研发高端负极材料、核级石墨以及半导体用石墨等碳基材料产品。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4
  • 摘要:

    科技日报北京9月3日电 (记者刘霞)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和喀山国立研究技术大学科学家携手,成功研制出基于磷酸盐黏合剂的超坚固碳塑料,其能耐受500℃以上的高温。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复合材料A部分:应用科学与制造》杂志。

    传统复合材料目前广泛应用于从飞机到曲棍球棍等多个领域,但其也有“软肋”。此类复合材料主要由有机聚合物黏合剂制成,尽管此类黏合剂具有多项优势,但有两个“致命伤”:易燃且最高工作温度只有300—450℃。因此,难以满足航空或航天等高精尖领域对耐受500℃以上高温不燃材料的需求。

    面对这一挑战,团队另辟蹊径,以无机黏合剂为突破口,成功研制出基于磷酸铝、磷酸铝硼和磷酸铝铬黏合剂的碳塑料。而且,他们也利用碳纤维增强了这些黏合剂性能。

    物理和机械测试表明,这些碳纤维增强塑料展现出了极高的抗拉伸、抗弯曲强度和弹性。动态力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材料具有超乎寻常的耐热性能。其中基于磷酸铝铬的碳纤维增强塑料具有最高的强度和刚度,由其制成的产品能耐受500℃以上的高温。

    团队介绍称,有机黏合剂的塑料在使用过程中会污染环境,但最新研制出的复合材料非常环保。这些材料分解后,会变成黏土和磷肥的成分。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5
  • 摘要:

    昨日(9月5日),宝马集团宣布将于2028年推出首款面向市场的量产氢燃料电池车(FCEV)。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推出量产燃料电池车对宝马乃至汽车产业都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宝马已经预见到未来市场对燃料电池车的需求将会大幅增长。”

    以中国市场为例,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此前发布《“万辆百站”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大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20日,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车辆达到11334辆,加氢站建设143座。

    氢燃料电池车进入提速发展新阶段,离不开政策的大力助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提出要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规划》还提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

    2024年3月,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要编制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序推进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稳步开展氢能试点示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拓展氢能应用场景。

    而宝马集团对氢能源经济和氢燃料电池车的前瞻布局、深入研究,正高度契合中国推动氢能源经济与创新技术的发展战略。

    具体来看,宝马集团基于前瞻眼光实现对未来的主动布局。9月3日,宝马集团与丰田汽车公司签订了有关燃料电池技术全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基于合作,宝马将推出具有品牌特色的燃料电池汽车产品;此外,双方还将通过合作有效降低燃料电池技术的整体成本,从而促进氢燃料电池车在市场上的普及度。

    同时,宝马集团在氢燃料电池车领域进度的领先,还离不开其在技术方面的积淀。在氢能源动力系统研发领域,宝马集团已深耕超过40年,而在氢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宝马也已经研发超过20年,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1979年,第一辆使用液态氢作为燃料的 BMW 测试车诞生;2000年,首次小规模试产12缸氢能汽车BMW 750hL,开始了 “清洁能源世界之旅”;2014年,BMW 535i A Hydrogen 问世;2023年,BMW iX5 氢燃料电池车试点车队在全球各大城市路测。BMW iX5氢燃料电池车完成了量产级标准的测试流程,包括完备的模拟及碰撞测试、单个组件的实验室测试以及封闭场地的整车测试等。不论在北极圈的极端低温环境,还是45℃的高温沙漠路况,车辆的燃料电池驱动系统表现依旧非常出色。

    量产燃料电池车,还将助力宝马集团达成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宝马认为,未来可持续出行场景中将并存不同的驱动技术。宝马将于2025年下半年开始推出全新的“新世代”车型,量产燃料电池车将作为电池驱动的纯电动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的有力补充,进一步丰富宝马的新能源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可持续出行的多样化选择。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1
  • 摘要:

    近日,又有两地氢能车上高速免通行费:吉林省8月13日发布通知,2024年9月1日0时至2026年8月31日24时,安装ETC套装设备的吉林省籍氢能车辆,在吉林省各高速公路收费站间点对点免费通行;8月15日,陕西省提出将对安装ETC的氢能车辆全额免除省内高速公路通行费。

    今年以来,山东、四川、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也出台了类似的高速免费通行政策。相关地方为何针对氢能车免高速通行费?目前氢能车发展现状怎样?

    各地支持政策增多

    在吉林、陕西之前,山东、四川、内蒙古鄂尔多斯今年已先后明确对氢能车辆免高速通行费。

    2月底,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等3部门发布通知,自3月1日起,对行驶该省高速公路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4月中旬,四川省提出拟对安装使用ETC装备的氢能车辆,在该省免除高速公路通行费。6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氢能源车辆通行费全额奖补政策在鄂尔多斯市实施,对在鄂尔多斯市境内行驶通过收费站的氢能车辆,在收取通行费后,由氢能车辆运营企业提交上月车辆通行数据,经审核后返还全部通行费。

    梳理各地政策可以看到,目前相关地方对氢能车辆免高速通行费总体处于试行阶段,期限为2年或3年,免费范围限于在本省高速公路上行驶或本省籍氢能车辆,方式有直接免除费用或收费后再退还两种。

    地方为何开始密集对氢能车免高速通行费?政策落地效果怎样?

    业内人士分析,各地推出优惠措施的大背景是发展氢能产业的需要和国家政策对氢能相关方面的关注。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今年,氢能首次被作为前沿新兴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此前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

    相关地方对政策出台的解读体现了上述因素。吉林表示,优惠政策是为进一步配合做好该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全力支持氢能车辆在吉林大规模推广使用;山东提出,新举措是为积极推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鼓励氢能车辆开展跨区运营。

    从政策效果看,节约成本、提升效率被较多提及。圣通华(潍坊)氢动力有限公司氢能车队负责人冯奎表示,他们的氢能车主要跑山东省内的淄博、潍坊、青岛等地,以前为了省钱走国道,现在上高速免费,每次能减免1000多元,路上还省了不少时间。有机构以49吨重卡为例进行的测算显示,若减免全部高速通行费,燃料电池汽车单位运输成本可降低25%。

    除了高速免费,更多支持氢能车上路的政策在推出。广东省6月底发布广湛氢能高速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提出放宽水产品、生鲜肉类、果蔬燃料电池配送车辆进城时间和通行路段限制,给予限时免费停车政策;四川省拟在全省范围内放宽氢燃料电池车辆市区通行限制。

    规模扩大,应用场景增加

    在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推动下,氢能车推广应用正取得成效。

    “公司有20辆氢能车,因为奖补政策一年可省下通行费200多万元,这让我们更愿意使用氢能车。”内蒙古融和互生物流有限公司车队长曹晓晓透露,公司计划再新增100多辆氢能车。

    山东省能源局副局长岳建如介绍,山东大力开展氢能示范应用,在交通等领域取得一定进展,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2041辆,居全国第四;建成加氢站38座,居全国第二。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8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8%、25.5%。另据统计,目前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2万辆,居世界前列。

    氢能车规模持续增长,应用场景有哪些?

    8月12日,四川省首批氢燃料电池市政洒水车在成都投用。荣创新能副总经理谈剑钊表示,此次投用的4辆车是荣创新能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产品在氢能公路交通领域的创新应用,可实现加氢15分钟、续航400公里,具有无污染、低噪音、驾驶体验更舒适等优点。

    据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统计,包括市政车在内,目前四川推广应用的氢燃料公交车和物流货运车等各类氢能源车辆超600辆,其中成都、攀枝花、德阳、内江、资阳、凉山6市(州)已开通氢能公交车运行线路。

    专家介绍,氢能汽车是以氢为燃料的汽车,与纯电动汽车都属于新能源汽车。二者相比,纯电动汽车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领域优势明显,氢能汽车由于其加氢速度快、低温损耗小、动力强等特点,目前主要发展方向为大型商用车领域,例如公交、长途重型卡车等。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7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燃料电池示范车辆已突破1万辆,主要场景集中在物流配送、通勤客运、冷链物流等场景,其中重卡物流应用规模最大。中关村氢能产业联盟秘书长卢琛钰认为,冷链物流车、49吨牵引车、31吨自卸车等商用车是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上推广效果比较好的车型,未来还有一定需求。

    “上路跑”仍面临挑战

    氢能车推广应用在提速,但“上路跑”仍面临不少挑战。

    成本高是其一。“氢能车开起来挺有劲,续航也够长,但成本不低。”在物流货运行业干了10多年的张师傅去年开上了公司新采购的氢能货车,“不管是跟传统油车还是电车比,氢能车在初期购车成本和日常加氢费用方面都不算便宜。”

    据有关机构测算,由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较贵,氢能汽车售价一般能达到同类型燃油车的2到3倍。另外,目前不少加氢站的氢气价格在40—60元/公斤,市场分析认为这一价格需降到25—35元/公斤才有较强竞争力。

    加氢难是另一个问题。“我们的日常运输路线上没有加氢站,每次为了加氢得从城东跑到城西。”四川宽窄智慧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何旭说,好在目前往返两地时都能拉到货,算是顺便加氢了。

    从规模看,中国加氢站的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450座,居全球第一。但市场认为这一规模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待提升。在首建投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王嘉宁看来,与广泛分布的传统加油站及快速发展的电动车充电设施相比,加氢站数量还比较有限,成为影响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让氢能车更好跑起来,各方在积极行动。2020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2021年,41个城市启动示范工作。去年底,《共建中国氢能高速行动倡议》在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发布,建议推动加快构建氢能高速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加氢站,优化运营成本。

    专家分析,目前氢能车上路的确还存在成本较高、加氢站少等问题,但从趋势看,多方正合力推动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有关调查显示,经过两年多示范应用,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已降低至2000—2500元/千瓦,较示范前下降80%以上;电堆、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超过80%;加氢站数量不断增加,一些地方加氢站氢气价格已降至每公斤二三十元。

    最近,各地继续出台新举措。江苏提出,加快推进车辆领域示范应用,到2027年建成商业加氢站100座左右,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量超过4000辆。广东发改委、广州工信局6月和8月接连发文,提出通过市场化机制,引导广湛高速沿线统一加氢价格,示范期内销售价格不超过35元/公斤;大力支持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技术攻关、氢燃料车型研发和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对照中国纯电动汽车从孕育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比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滞后约10年,正在进入应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长期。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35年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有望达到100万辆左右。

    【责任编辑:杨涵易 】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5
  • 摘要: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9月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出席市政协“浦江纵横大讲堂”并进行专题报告。黄震提出, 碳中和目标下我们正面临史无前例的能源绿色转型,这是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飞猛进,新能源正逐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能源转型需要新思维。

    与传统电力相比,当今的电力具有很强时间属性,我们要建立新的电力观;太阳赋予人类的能量是免费的,可再生能源是零边际成本的,我们要建立新的能效观;必须改变“新能源运行方式要像传统能源一样才安全”的思维模式,建立新的能源安全观;必须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让电力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及碳减排成本,通过电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配置能源资源,建立新的市场观。

    上海今年8月2日最高负荷达4030万千瓦,电力负荷随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峰谷差大。结合上海能源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黄震提出,加快推进上海电力市场发展,建立常态化、市场化电力平衡响应机制,建立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尖峰电价机制、分时电价机制、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储能价格机制、绿电价格机制、辅助服务费用价格机制。让电力价格真实反映市场供需,通过电力市场去配置能源资源,推动尖峰负荷需求消减,降低电力系统安全成本,保持电力市场供需平衡。

    要大力支持需求侧管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需求侧资源,如负荷聚合服务、虚拟电厂、新型储能、分布式能源、V2G等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形成规模化储能调峰资源,推进需求侧资源常态化参与电力系统调峰。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肖彤

    题图来源:金松 摄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1
  • 摘要:

    开启江底掘进,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又迎新进展。

    9月5日,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盾构机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到达长江江底,正式开启万米穿江作业。沪渝蓉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连接上海市崇明区和江苏省太仓市,以隧道形式穿越长江,隧道全长14.25千米,其中盾构段长13.25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单洞双线设计,是目前建设标准最高、掘进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世界级高铁越江隧道工程。 崇太长江隧道建成后,将首次实现高铁穿越长江不减速,结束崇明岛不通高铁的历史,在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对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优化沿长江地区铁路网布局、服务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5
  • 摘要:

    9月2日,国家能源集团和中国工商银行共同成立的北京国能工融强链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完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首期150亿元正式落地运营。

    本只基金是国家能源集团联合中国工商银行以“产业+金融”方式落地的百亿级大基金,也是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出台《中央企业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完成备案的首批产业基金。基金规模300亿元,首期规模150亿元,国家能源集团所属国华投资出资30%,中国工商银行所属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出资70%,国家能源集团以产业出资撬动高比例银行资本,用于支持集团产业发展,国华投资资管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

    本只基金定位于支持产业控制,通过聚焦新能源、煤化工、铁路运输、港口与航运、火电等国家能源集团产业链,积极寻找上述领域的优质资产并购机会,股债联动优化项目资本结构进行投后赋能,强化集团产业链一体化运营优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金触角多、探针长等优势,主动挖掘并提前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技术、关键资源以及具有高端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的供应商,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其发展,为集团公司产业控制关键领域补短锻长奠定基础,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本只基金的设立,可以充分发挥国家能源集团“煤电路港航、煤电油气化、产运销储用”的一体化优势、集成创新优势和场景应用优势,统筹能源安全、能源经济、能源低碳、能源科技“四大战略任务”,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全球领先的新质生产力。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8月30日,记者获悉,煤层气公司建成我国首个百万吨油气当量煤岩气田——大吉气田,为加快推进我国煤岩气开发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

    煤层气公司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加快发展页岩油气、深层煤岩气等非常规油气业务,全面提升国内油气产量、筑牢能源安全基础”的要求,立足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发现和探明了国内首个中低阶煤煤层气田——鄂东煤层气田;统筹做好加强党的建设、硬增储、高效建产、长效稳产、深化改革等“十一篇文章”,高效建成国家级煤层气产业示范基地。目前,煤层气公司大吉气田深层煤岩气日产气量突破500万立方米,具备150万吨油气当量的年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深层煤岩气田。

    煤层气公司坚持从“快速突破”支撑当前和“久久为功”引领未来两个层面推进科技创新,自2008年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天然气超230亿立方米,并基本构建了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对鄂尔多斯盆地和同类资源开发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公司率先在国内深层煤岩气开发上进行大规模压裂先导试验。2022年9月,深层煤岩气水平井吉深6-7平01井日产气突破10万立方米,标志着我国深层煤岩气试采获得重大突破,开启了深层煤岩气规模开发新局面。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