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中沙地块的伸展-海底扩展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1-7-22点击量:294 来源栏目:科研动态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深部地球物理学科组博士研究生黎雨晗、副研究员黄海波、研究员丘学林,联合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教授Ingo Grevemeyer,通过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探测和深部地壳结构模拟,在中沙地块的伸展-海底扩张过程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Gondwana Research(《冈瓦纳研究》)上。

在被动大陆边缘,陆壳受到伸展作用力依次发生裂陷、减薄、破裂和海底扩张过程,这一过程受到陆壳的先存结构和分段性的影响。南海陆缘的流变学和热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一性,分布着许多微陆块,导致其整体伸展、海底扩张过程特别是破裂模式尚不清晰。

为揭示南海陆缘中段伸展变形过程,研究人员采集了一条长约400 千米、自北向南穿过中沙地块和相邻海盆的OBS广角地震测线,通过正反演模拟获取了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中沙地块整体显示出不均匀和局部伸展的陆壳特征,厚度范围在6–25 千米左右;中沙地块北部显示出上地壳脆性、下地壳韧性变形特征,其下的上地幔低速异常可能是第一次洋脊跃迁带来的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中沙地块南部为较坚硬的中沙环礁块体,其两侧存在急剧变化的地壳颈缩区域。中沙地块两侧洋陆过渡带(COT)显示为快速转换型,与南海中北部陆缘IODP钻探结果一致。在相邻海盆区域,西北次海盆具有厚度为6–6.5 千米左右的典型洋壳,而西南次海盆揭示出仅具~2.5–4.0 千米厚的薄洋壳和下伏地幔蛇纹石化作用。

研究揭示了南海两次洋脊跃迁过程对中沙地块的影响,以及中沙地块的先存地壳强度对伸展过程和破裂位置的控制作用;重新划定了中沙地块南北洋陆边界;并讨论了南海陆缘伸展变形特征、洋陆过渡带结构、海底扩张不同阶段岩浆供给的整体变化。该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微陆块在被动大陆边缘中的变形响应和控制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使用数据由国家基金委南海地球物理共享航次项目搭载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实验2”号科考船采集,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等项目和机构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r.2021.06.015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孙天旭 贾庆国:美国处理海洋权益与领土争议的实践与成因
  2. 2 庞中英: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关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3. 3 国内首家海洋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在深圳成立
  4. 4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分中心揭牌
  5. 5 中国海洋领域重要机构
  6. 6 国际海洋组织
  7. 7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
  8. 8 中国海岛逾1.1万个已建成涉岛保护区194个
  9. 9 9600个!我国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
  10. 10 2017年青岛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1. 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亚北极太平洋调控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变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2.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菖蒲海草床修复和改善海底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取得新进展
  3. 3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阐明海洋灾害水母横裂生殖过程中微生物作用机制
  4. 4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分子印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检测蓝藻爆发指示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5. 5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正式出版
  6. 6 我国高校研制出新型聚酯海水淡化材料
  7. 7 上海海洋大学发明智能软体仿生鱼
  8. 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全球中尺度涡对海洋盐度的影响
  9. 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印度季风区降水触发西北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的物理机制
  10. 10 深海冷泉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