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印太气候模态对印尼贯穿流垂直结构的贡献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4-3-18点击量:218 来源栏目:科研动态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GOCRC)王春在研究员团队探究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印度洋偶极子(IOD)对印尼贯穿流(ITF)垂直结构的年际变率的相对贡献。研究成果以硕士研究生朱琼瑞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印尼贯穿流(ITF)是全球经向翻转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对区域海洋环流和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要影响。ITF将热带西太平洋的暖水输运到热带东印度洋,通过印尼海域强烈的潮汐混合和Ekman抽吸的作用,使印度洋冷却并淡化,并同时改变区域海洋环流和两个大洋的平均状态。太平洋的水通过ITF进入印度洋,其垂直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印度洋的海洋层化和热带东印度洋的海洋热含量。影响ITF垂直结构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是ENSO和IOD。然而,目前这两个气候模态对ITF上层(0-300米)和下层(300-760米)输运的相对贡献并不清楚。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利用再分析数据和模式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量化了ENSO和IOD对ITF垂直结构的相对贡献。结果显示,由于两个气候模态达到峰值的时间和持续时间的不同,IOD在厄尔尼诺发展年对ITF输运的影响更大,而ENSO则是在厄尔尼诺衰退年对ITF输运的影响更大。此外,ENSO对ITF上层输运的相对贡献大于IOD,而IOD对ITF下层输运的相对贡献大于ENSO。但是由于ITF上层输运的变率更大,所以ENSO对ITF总输运的影响更大。

  

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探究发现ENSO和IOD对ITF输运的影响是通过Walker环流和海洋动力学的变化而产生的。ITF上层输运主要受表层风场异常的控制,而ITF下层输运则主要受由IOD和ENSO所引起的海洋波动力学的控制。IOD所激发的上升流Kelvin波在秋季进入印尼海域,影响当地的海表面高度异常并控制着ITF的输运;ENSO所激发的下降流Rossby波在春季从西太平洋的苏拉威西海进入印尼海域,开始控制ITF的输运。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Zhu, Q., and C. Wang*, 2024:Contributions of Indo-Pacific forcings to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i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129, e2023JC020306.

文章链接:http://doi.org/10.1029/2023JC020306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孙天旭 贾庆国:美国处理海洋权益与领土争议的实践与成因
  2. 2 庞中英: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关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3. 3 国内首家海洋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在深圳成立
  4. 4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分中心揭牌
  5. 5 中国海洋领域重要机构
  6. 6 国际海洋组织
  7. 7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
  8. 8 中国海岛逾1.1万个已建成涉岛保护区194个
  9. 9 9600个!我国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
  10. 10 2017年青岛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1. 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亚北极太平洋调控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变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2.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菖蒲海草床修复和改善海底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取得新进展
  3. 3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阐明海洋灾害水母横裂生殖过程中微生物作用机制
  4. 4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分子印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检测蓝藻爆发指示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5. 5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正式出版
  6. 6 我国高校研制出新型聚酯海水淡化材料
  7. 7 上海海洋大学发明智能软体仿生鱼
  8. 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全球中尺度涡对海洋盐度的影响
  9. 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印度季风区降水触发西北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的物理机制
  10. 10 深海冷泉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