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针对福岛来源放射性污染物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中的长期输运和向南海的入侵方面取得新进展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4-6-24点击量:993 来源栏目:科研动态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于涛研究员团队针对福岛来源放射性污染物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中的长期输运过程和向我国南海的入侵通量评估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Continuous southwestward spread of Fukushima-derived 137Cs 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its intrusion ?ux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于生态环境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1区TOP,If=13.6)。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张福乐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黄德坤研究员和于涛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钟强强副研究员和黄奖高级工程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杜金洲研究员对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原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专项资金等项目的支持。

137Cs是一种长寿命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它生物毒性强,在福岛核事故中被大量(15~20 PBq)泄露到北太平洋。尽管已有报道指出福岛来源的137Cs(137CsF)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STMW)的作用下可以快速向西南扩散并入侵我国南海和东海,然而137CsF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长期输运过程尚未得到深入理解,进入我国海域的137CsF也一直未得到定量评估。本研究分析了2018年5月137Cs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中的剖面分布规律并结合90Sr分离了137CsF与背景137Cs。研究者发现在大多数站位137CsF在300 m水深处最大,对应于STMW;而在25~28°N区域内,137CsF在500 m水深处表现出另一个峰值,对应于较轻的中央模态水(L-CMW)。137CsF垂直剖面的时间变化表明STMW携带的137CsF已经在西副热带环流中再循环,而L-CMW携带的137Cs已转向西南并到达副热带西北太平洋。在吕宋海峡,次表层水中137Cs的浓度自2013年起开始逐渐增加,并在2018年前后达到峰值。基于此,我们估算出在2013~2019年间,进入我国南海的137CsF总量为0.33±0.10 PBq,这相当于福岛核事故中137Cs泄露到海洋总量的1.7~2.2%。

总的来讲,本研究阐明了137CsF在STMW和L-CMW的驱动下在副热带西太平洋的持续西南扩散过程,并首次量化了137CsF向我国南海的入侵通量。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加强了对福岛放射性污染物在副热带西太平洋及其边缘海的长期输运和命运的理解,并强调了迫切需要积极主动的国际合作以评估福岛放射性污染物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社区的长期环境影响和潜在威胁。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应对福岛核污染水长期排海、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3708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