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合作项目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18-4-4点击量:18218 来源栏目:项目规划

  李家彪,海洋地质学家,博士,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ISO/TC8/SC13(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主席,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课题,研究领域涉及大陆边缘演化、大洋矿产资源和海底勘测技术三方面,是“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国际合作计划——亚洲大陆边缘动力学与全球变化(英文:Geodynamics of Asian Margins and Global Change,简称“GEOGE”)项目首席科学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负责人,两期中国边缘海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我国大陆架划界和大洋中脊综合调查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成果特等奖3次、一等奖7次,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4部、专业图集1部、论文集5部,合译海洋法公约著作1部。

  上世纪90年代,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成为国际海洋权益的竞争热点。作为我国大陆架划界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李家彪系统开展了划界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实现了海底科学在海洋维权领域的拓展应用,引领我国大陆架划界科技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其主持完成我国的大陆架划界技术报告与总体方案,其中“东海200海里以外大陆架部分划界案”于2012年向联合国提交,并于2013年8月完成联合国划界案陈述和技术答辩。

  2000年代初,国际海底管理局启动硫化物资源勘探规章制订进程,新一轮蓝色圈地运动正式拉开序幕。李家彪作为我国国际海底区域硫化物资源项目首席科学家,自2005年起连续10年组织实施全球洋中脊大规模科学调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底OBS三维地震探测,建立了研究区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地壳与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发现了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超厚地壳结构;获取了深部活动岩浆房和基底拆离断层存在的关键证据,建立了该区超级岩浆增生地震探测模型和构造-岩浆分段控矿模式,促进了我国超慢速洋中脊成矿理论和找矿方向等研究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洋中脊研究领域的起步和发展,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完成了国际上首份硫化物资源矿区申请,为我国成功获得西南印度洋1万km2矿区。

  海底探测技术、标准化体系和业务化平台是大陆架划界与国际海底圈矿领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李家彪率先在我国开展多波束探测技术方法学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引进和自主研发。他主持制定了《多波束地形地貌调查标准》等国家标准,领导制订和颁布了由11个基础标准组成的《海洋调查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建立了海底探测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了海洋调查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与规范化方向的发展。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