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在西太平洋弧后深部结构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0-10-17点击量:1163 来源栏目:科研动态

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弧后扩张机制一直是海洋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深部地震资料的匮乏,我国在西太平洋弧后盆地深部动力学机制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特别是冲绳海槽地壳属性的厘定仍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此,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研究人员利用39个OBS站位,布设了我国东海首条横穿整个东海陆架至冲绳海槽的长达545km的OBS广角地震剖面,获得了西太平洋弧后洋陆过渡带的深部精细壳幔速度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认识。

该研究在冲绳海槽南部庆良间地堑区发现了与洋壳层三相似的最高速度达7.1-7.3km/s的下地壳高速体,上地壳顶部发现了疑似岩浆房的低速异常体的存在,并大量刺穿声学基底层,证实了在强烈的弧后拉张作用下,高速高密度的幔源物质至少已经贯穿至基底层,冲绳海槽南部中央地堑内部分地区地壳已经完全破裂,进入到海底扩张阶段,出现初始洋壳。这是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利用广角地震速度结构成像的方法获得的冲绳海槽已出现初始洋壳的深部地震证据。

此外,地壳深部结构模型还揭示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弧后地区存在与地壳拉张减薄共生的一系列下地壳高速体,这显示了新生代以来东亚大陆边缘弧后扩张中心的迁移,是亚洲东部大陆边缘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存在自西向东构造迁移的直接证据,从深部地震角度证实了洋陆过渡带内深部上涌的软流圈不断向东带动岩石圈进行幕式伸展拉张并引起弧后地区的构造迁移。

报道该成果的论文于10月8日在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地学前缘)在线刊发,题目为“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Variation and Extensional Break-up in the Western Pacific Back-arc Region based on a Wide-Angle Seismic Profile”(基于广角地震探测剖面的西太平洋弧后地区地壳变化与拉张破裂特征)。该论文通讯作者为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张训华研究员与吴志强研究员,第一作者为祁江豪博士。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20302140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孙天旭 贾庆国:美国处理海洋权益与领土争议的实践与成因
  2. 2 庞中英: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关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3. 3 国内首家海洋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在深圳成立
  4. 4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分中心揭牌
  5. 5 中国海洋领域重要机构
  6. 6 国际海洋组织
  7. 7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
  8. 8 中国海岛逾1.1万个已建成涉岛保护区194个
  9. 9 9600个!我国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
  10. 10 2017年青岛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1.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印太气候模态对印尼贯穿流垂直结构的贡献
  2.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印度洋边缘海中尺度涡与赤道波的动力联系
  3. 3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利用纳米抗体进行靶向蛋白降解方面取得进展
  4. 4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气室通过跨单位合作开发并应用海水汞同位素预富集新方法
  5. 5 LGM以来南极宇航员海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环境变迁对大气CO2的影响
  6. 6 Fe同位素示踪弧前蛇纹岩脱出流体特征
  7. 7 Ba同位素示踪俯冲带多阶段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8. 8 基于570-600nm纯水吸收光谱特征的高光谱水深反演模型(HOPE-PW)
  9. 9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海浪波高智能降尺度模型方面取得新进展
  10. 10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海面风应力参数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