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南海南部波-波相互作用研究取得进展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2-5-15点击量:45 来源栏目:科研动态

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全球海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可以在不同时空尺度的波动之间传递能量。因此,它在能量级联和调节全球海洋环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南海北部由于吕宋海峡的存在,形成了世界上最强的内波,该海域的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已经被广泛研究。然而,在远离吕宋海峡的南海南部,相关的研究则很少。基于锚系潜标现场观测资料,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环流研究室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南海环流研究团队在南海南部发现了强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其中全日内潮(D1 ITs)、近惯性内波(NIW)和D1-f内波之间存在活跃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近惯性内波的蓝移可以为D1-f内波提供部分能量,但D1-f内波的大部分能量是由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另外,研究还发现反气旋涡旋可以通过输入负涡度来减弱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在2020年夏季风的驱动下,中南半岛外海形成了一个强的中尺度涡旋偶极子,当该偶极子入侵南海南部时,偶极子南测的反气旋涡旋通过输入负涡度降低了局部有效科里奥利频率,从而抑制了该海域的波-波非线性相互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在线发表。

另外,利用南沙海域2018/2019年的锚系潜标数据,研究团队还研究了该海域内潮和近惯性波的垂直分布和时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内潮主要以O1、K1和M2分潮为主,其中全日内潮最强,其次为半日内潮。与前人的研究发现不同,南沙海域的全日内潮主要由mode-3模态主导,而不是以前认为mode-1模态。半日内潮的水平动能则以mode-1模态为主,受背景环流场影响。在冬季风期间,由于强风强迫,近惯性能量振幅较大。此外,由于近惯性内波的遥强迫,近惯性能量在当年的3月中旬至4月初达到峰值。总体而言,该海域的近惯性能量主要集中在500-600米深度以上。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知名海洋学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论文信息:

Hongzhou Xu, Zhipeng Zhang*, Philip Adam Vetter, Qiang Xie, Tong Long, Bo Hong* (2022). Impact of anticyclonic eddy on nonlinear wave-wave interaction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late summer 2020,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1GL096892. 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6892.

Zhipeng Zhang, Hongzhou Xu*, Phillip A. Vetter, Qiang Xie, Xiaohui Xie, Wei Song, Chuan Tian (2021). High-frequency motions in the sou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winter-spring 2018/2019,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8, 681993, 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1.681993.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孙天旭 贾庆国:美国处理海洋权益与领土争议的实践与成因
  2. 2 庞中英: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关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3. 3 国内首家海洋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在深圳成立
  4. 4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分中心揭牌
  5. 5 中国海洋领域重要机构
  6. 6 国际海洋组织
  7. 7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
  8. 8 中国海岛逾1.1万个已建成涉岛保护区194个
  9. 9 9600个!我国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
  10. 10 2017年青岛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1. 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亚北极太平洋调控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变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2.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菖蒲海草床修复和改善海底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取得新进展
  3. 3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阐明海洋灾害水母横裂生殖过程中微生物作用机制
  4. 4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分子印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检测蓝藻爆发指示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5. 5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正式出版
  6. 6 我国高校研制出新型聚酯海水淡化材料
  7. 7 上海海洋大学发明智能软体仿生鱼
  8. 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全球中尺度涡对海洋盐度的影响
  9. 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印度季风区降水触发西北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的物理机制
  10. 10 深海冷泉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