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阐明菲律宾海深层流季节内变化新机制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4-6-16点击量:358 来源栏目:科研动态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团队基于长期连续的潜标观测,阐明了菲律宾海深层流季节内变化的新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目前关于西太平洋(菲律宾海)上1000米层海流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机制已取得一些认知,但菲律宾海盆内深层环流的变化及其与上层海洋联系的认识仍不清楚。胡敦欣院士团队基于长时间连续的全水深现场潜标观测资料,揭示了菲律宾海全水深海流的季节内变化,特别是深层流变化机制以及极端事件(两次厄尔尼诺)对海流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海经向流速存在两个主要的季节内变化周期分别是45天和62天,具体表现为:250–5000米的整层海流都具有显著的45天的变化,在1500米以上和2500米以下海流中可见62天的变化信号。进一步研究发现,近乎于全水深存在的45天变化和深层海洋的62天变化主要是由海盆正压罗斯贝波本征模调制,其能量来源于局地共振风场,1500米以上的62天的季节内变化受大洋第一斜压Rossby波的控制。

此外,研究发现ENSO事件对西太平洋上层海洋季节内波动有显著调节作用,体现在2015/2016年和2018/2019年厄尔尼诺事件半年之后,在西太平洋的上层海洋分别出现了两次超强的季节内波动。

论文第一作者为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袁欣,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庆业研究员,合作者包括胡敦欣院士、冯俊乔副研究员、王富军副研究员和原硕士研究生田志兆。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联合资助。

文章信息:Yuan, X., Wang, Q.*, Hu, D., Feng, J., Wang, F., & Tian, Z. (2024).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full-depth currents in the Philippine Se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9, e2023JC019827. https://doi.org/10.1029/2023JC019827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孙天旭 贾庆国:美国处理海洋权益与领土争议的实践与成因
  2. 2 庞中英: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关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3. 3 国内首家海洋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在深圳成立
  4. 4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分中心揭牌
  5. 5 中国海洋领域重要机构
  6. 6 国际海洋组织
  7. 7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
  8. 8 中国海岛逾1.1万个已建成涉岛保护区194个
  9. 9 9600个!我国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
  10. 10 2017年青岛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1. 1 联合国粮农组织讨论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2. 2 全国首个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发布
  3. 3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利用微塑料全检新技术揭示大洋海山生境中微塑料的深海环境行为
  4. 4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阿拉伯海低氧区研究工作中取得新进展
  5. 5 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针对福岛来源放射性污染物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中的长期输运和向南海的入侵方面取得新进展
  6. 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大西洋热含量快速增加的新机制
  7. 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南大洋上层热含量年代际变率物理机制
  8. 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机制
  9. 9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轮胎磨损微粒老化增加其颗粒及渗滤液对微藻的毒性
  10. 10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涡动能增长停滞现象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