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队返回青岛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19-9-29点击量:1246 来源栏目:重要资讯

2019年9月27日,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队克服天气恶劣、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完成主体考察任务,返回青岛。本次考察2019年8月10日开始,历时49天,航行10300余海里,最北到达北纬76°02′。

中国第十次北极考察是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负责牵头实施的一次科学考察,也是“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首次在北极海域执行科考任务。

本次考察紧密围绕北极海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问题,实施长期原位观测与科研项目考察相结合的海洋综合调查,9项业务化海洋环境监测和22项国家科技计划支持项目提供了保障支撑。考察队开展了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生态、地质与地球物理等学科的海洋业务化监测为主的综合海洋调查,共完成58站次海洋水体综合观测、29站次底质沉积物采样、21站次底栖生物拖网、18站次浮游生物垂直拖网、11站次生物水平拖网、10站次微塑料拖网、16次海雾探空观测,回收和重新布放2套锚碇潜标,布放1套冰-海浮标,布放3台水下滑翔机。共获取基础数据152 G和各类样品逾6640份,完成了主体工作任务。

本次北极考察为完善北极业务化监测体系做出了贡献。成功利用“海燕”水下滑翔机实现在北极海域的水体与生化要素组网观测,为提升我国对北极环境的观/监测能力提供助力。在东白令海和北太平洋开展调查,拓展了我国对北极地区和大洋的考察范围。以拖网样品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多金属结核成因机理调查研究,为揭示楚科奇边缘地的演化过程和评估极地多金属结核结壳的成因机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开展了北极海洋酸化、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等调查,为更全面地评估北极海洋酸化演变以及人工放射性核素水平和微塑料含量、认识北极海域微塑料对生态系统潜在危害提供科学支撑。开展了北极重点海域生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环境调查,为评估北极生物群落对环境快速变化的响应方式和过程,评价北极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提供基础。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