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多种珊瑚礁鱼类可抑制大堡礁棘冠海星爆发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1-12-17点击量:740 来源栏目:关注岛礁

2021年12月8日,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简称AIMS)的一项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之上。研究表明帝王鱼、热带鲷鱼和岩鳕鱼等珊瑚礁鱼类有助于控制大堡礁棘冠海星的数量。

棘冠海星(Acanthaster spp)原产于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地带,以硬珊瑚物种的活组织为食,大量的棘冠海星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珊瑚的消失。大堡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4次棘冠海星爆发事件,最近的一次仍在持续中。以往,巨型海蜗牛是人们已知的唯一一种刺冠海星捕食者,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近100种珊瑚礁生物以海星为食,其中有80种是鱼类,包括广受欢迎的海鲜食品,如帝王鱼、热带鲷鱼和岩鳕鱼。这项研究首次探索了渔业捕捞如何影响海星的数量变化。

首先,研究小组对比了AIMS在开放区和禁止捕捞珊瑚礁区收集的鱼类和海星数量。在禁止捕捞的珊瑚礁地区,帝王鱼、鲷鱼和岩鳕鱼的生物量比开放捕鱼区高1.4到2.1倍,而棘冠海星的生物密度则低近3倍。以往的研究表明,海洋保护区禁止捕捞可能会影响海星的数量,这项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其次,科学家们还将昆士兰农业和渔业部30年间珊瑚礁鱼类捕捞数据与AIMS同期珊瑚礁监测的棘冠海星数量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渔业产量和海星生物量之间具有惊人的耦合关系。在珊瑚礁鱼类生物量较多的地区,棘冠海星的密度增加了。这种关系对于帝王鱼来说非常牢固,尤其是红喉帝王鱼和亮片帝王鱼(Lethrinus miniatus and L. nebulosus),它们都是众所周知的棘冠海星捕食者。对于热带鲷鱼和岩鳕鱼,包括珊瑚鳟鱼(Plectropomus spp.和Variola spp.),这种关系也很明显。

综合上所述,帝王鱼、热带鲷鱼和岩鳕鱼的消失引发了海星数量的增加。这些发现为研究控制大堡礁乃至整个印度—太平洋地区提供了新思路,例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在这些地区开展有效的渔业管理来保护珊瑚礁免受生物侵害。当下,海星爆发仍然是导致珊瑚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但与气候变化等其他外部压力不同,海星爆发是可以通过减少人为捕捞活动加以控制。结合目前已有的棘冠海星管理干预措施,以渔业为基础的针对性的管理,可有助于进一步控制海星暴发。这些发现对理解海星爆发的驱动因素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导致海星爆发的因素很可能是多重的。长期大规模观测数据以及实验研究是解决这类问题最好的方法,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们认识海星爆发的复杂机理,并帮助决策者实施有效和高效的管理措施。(熊萍 编译)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孙天旭 贾庆国:美国处理海洋权益与领土争议的实践与成因
  2. 2 庞中英: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关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3. 3 国内首家海洋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在深圳成立
  4. 4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分中心揭牌
  5. 5 中国海洋领域重要机构
  6. 6 国际海洋组织
  7. 7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
  8. 8 中国海岛逾1.1万个已建成涉岛保护区194个
  9. 9 9600个!我国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
  10. 10 2017年青岛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1. 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亚北极太平洋调控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变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2.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菖蒲海草床修复和改善海底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取得新进展
  3. 3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阐明海洋灾害水母横裂生殖过程中微生物作用机制
  4. 4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分子印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检测蓝藻爆发指示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5. 5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正式出版
  6. 6 我国高校研制出新型聚酯海水淡化材料
  7. 7 上海海洋大学发明智能软体仿生鱼
  8. 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全球中尺度涡对海洋盐度的影响
  9. 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印度季风区降水触发西北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的物理机制
  10. 10 深海冷泉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