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基于小样本迁移学习的混合底质声学分类研究取得新进展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4-4-14点击量:116 来源栏目:科研动态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地形地貌团队王明伟助理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吴自银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撰写的关于浅海古河谷区混合底质声学分类的研究新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一区Top),合作作者包括张凯、赵荻能、周洁琼、罗孝文、尚继宏、刘洋、孙恺等团队成员。

河口三角洲、古河谷等浅水区上接流域腹地,下连广海,是海陆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其不仅受到潮汐、潮流、地形演变和古气候环境等复杂自然因素的作用,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该区海底底质的分类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解释其地貌演化规律及形成机制。然而,受到多期次海进海退的影响,该区沉积环境复杂,形成了互沉积等特殊的沉积构造,其中,不仅包括砂、砾石等单一的底质类型,还包括泥质砂、砾质砂和砾质泥质砂等混合底质类型。现有海底声学底质分类研究多集中在均质底质环境,而对复杂混合底质环境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如何深入挖掘其内在特征,有效分类浅海混合底质,是尚未得到解决的重要科技问题。

本文以英国苏格兰福斯湾外海的古河谷区为研究区域,深入分析了高分辨率的多波束测深数据、反向散射强度数据和底质取样数据等,识别了三类典型海底底质(砂、砾质砂和砾质泥质砂),提取并综合分析了该区的地形特征及声强特征,发现海底底质的分布规律与地形特征变化关系紧密。

本文提出一种选择性核混合膨胀卷积方法(Selective Kernel Hybrid Dilated ResNet-50, SKHD-ResNet-50),综合选择性核卷积与混合膨胀卷积的优势,并得益于迁移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小样本底质分类和复杂地形方面的改进性能,可以更准确、有效地区分浅海混合底质类型。

实验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应用于研究区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当综合考虑声强特征与地形特征时,分类精度相比仅考虑单一特征分别提高了3.10%和2.13%。从反向散射强度图像中提取的声学特征可以反映海底底质的沉积特性,在底质分类研究中,海底浅表层及空间结构特征也是影响底质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海底底质在各种因素协同作用下,可能呈现离散或混合等不同的分布形式。因此,考虑海底地形特征可以定量反映地形变化对底质分类结果的影响。上述研究为浅海古河谷区沉积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启示。

该研究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83054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2806600)和所专项(JG2203)的共同资助。

论文引用:Wang, M.W., Wu, Z.Y.*, Zhang, K., Zhao, D.N., Zhou, J.Q., Luo, X.W., Shang, J.H., Liu, Y., Sun, K., 2023. Mixed Seabed Sediment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ransferr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A Case Study in the Ancient River Valley.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Early Access.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孙天旭 贾庆国:美国处理海洋权益与领土争议的实践与成因
  2. 2 庞中英: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关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3. 3 国内首家海洋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在深圳成立
  4. 4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分中心揭牌
  5. 5 中国海洋领域重要机构
  6. 6 国际海洋组织
  7. 7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
  8. 8 中国海岛逾1.1万个已建成涉岛保护区194个
  9. 9 9600个!我国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
  10. 10 2017年青岛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1. 1 多国开展极地地区海底探测和测绘
  2. 2 研究发现全球水下三角洲退化高风险区域
  3. 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阿拉伯海海盆尺度盐度锋的特征以及形成机制
  4. 4 全球珊瑚礁正在经历第四次大规模白化
  5. 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完成4000米水域深海大型海洋动物监测研究首个监测研究航次
  6. 6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发的自主新型GNSS浮标首次在国家重大海洋工程应急保障中应用
  7. 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的《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正式发布
  8. 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诠释雨生红球藻不动细胞快速萌动分裂调控机制
  9. 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小球藻资源高质化开发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10. 1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Nature发文:腐蚀是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威胁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