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研究进展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0-7-3点击量:338 来源栏目:科研动态

近期,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研究团队分别在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cou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Marine Biology, Aquatic Mammals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了7篇SCI收录的研究论文,涉及海洋哺乳动物繁殖生理学、生态学、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声学等学科领域,不仅揭示了基础性的科学问题,同时也为中华白海豚、斑海豹等珍稀濒危动物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科学基础。详细研究成果如下:

1.2019年12月26日,期刊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在线发表了题为“Determining spatial use of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humpback dolphin population: Implications for place‐base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的文章。研究团队就湛江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空间利用模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湛江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栖息地利用已呈现出碎片化现状,并且现有的保护区仅覆盖了三个主要栖息地之一的小部分区域,难以满足该世界第二大驼海豚种群的保护需要。此结果为该海域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规划提供了科学支撑。

2.2020年1月23日,期刊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在线发表了题为“Food risk trade-off in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的文章。研究团队选择湛江港入海口对“拥有较丰富的鱼类资源是中华白海豚选择河口作为栖息地的原因”假说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中华白海豚选择高风险的河口作为栖息地是迫于获取食物的压力。因此,近海过度捕捞引起的渔业资源衰退,可能会诱使它们更多地采用冒险捕食行为,从而导致更高的死亡率。

3.2020年3月3日,期刊Marine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Investigating the age composition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based on their pigmentation pattern”的文章。研究团队分析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体色变化规律和性别差异,并推断活体的个体年龄和种群年龄结构。结果显示,体色与年龄有显著的相关性,且雌性个体褪色速度要高于雄性;泛珠江口海域白海豚的年龄组成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伶仃洋海域现存的老龄化结构更可能造成群体补充速率减缓而加速种群衰退。

4.2020年4月28日,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Monitoring of a nearshore small dolphin species using passive acoustic platforms and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的文章。研究团队探讨了水下声学平台阵列所记录的声学数据是否可以用于中华白海豚回声定位信号的识别,进一步研究了该种群的时空分布模式和声学行为。研究表明利用被动声学平台阵列获取的声学数据,采用机器学习技术和声谱图检查结合的方法,可以在大时空尺度上监测沿海栖息的海豚物种的分布和栖息地使用情况,为进一步监测和研究近海鲸类动物提供了新思路。

5.2020年5月11日,期刊Aquatic Mammals在线发表了题为“Aging and Seasonal Serum Cortisol Concentrations in Captive Spotted Seals (Phoca largha) from the Liaodong Bay Colony”的文章。研究团队对辽东湾人工养殖斑海豹皮质醇浓度积聚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在生殖周期中生理状态的变化。研究表明,斑海豹皮质醇水平随年龄的增长缓慢降低并以6岁作为转折点后缓慢升高;在性成熟和非性成熟期间,不同性别间皮质醇浓度并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季节皮质醇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为判断野生斑海豹健康状况建立了一个参考标准,同时可以用作评估其受自然或人为胁迫的压力响应。

6.2020年5月11日,期刊Aquatic Mammals在线发表了题为“Group sizes of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in waters southwest of Hainan Island, China: Insights into rare records of large groups”的文章。研究团队对海南岛西南近岸水域中华白海豚的集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南中华白海豚种群平均集群规模比世界上许多已调查的驼海豚种群的集群规模都大,并且更偏向于集大群;相比于照相识别估计的集群规模,现场计数低估了海南中华白海豚集群规模,平均低估了25%左右。

7.2020年6月12日,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在线发表了题为“Influence of acoustic habitat variation on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Sousa chinensis) in shallow waters of Hainan Island, China”的文章。研究团队对被动声学监测点的中华白海豚声呐信号以及其它不同声源信号进行了检测。研究表明食物的利用是中华白海豚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中华白海豚的声音类别进行记录和识别可以了解特定栖息地环境下动物的不同声行为。本研究为海洋声学环境对该珍稀濒危动物的影响评估提供了基本指标。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孙天旭 贾庆国:美国处理海洋权益与领土争议的实践与成因
  2. 2 庞中英: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关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3. 3 国内首家海洋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在深圳成立
  4. 4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分中心揭牌
  5. 5 中国海洋领域重要机构
  6. 6 国际海洋组织
  7. 7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
  8. 8 中国海岛逾1.1万个已建成涉岛保护区194个
  9. 9 9600个!我国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
  10. 10 2017年青岛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1. 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亚北极太平洋调控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变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2.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菖蒲海草床修复和改善海底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取得新进展
  3. 3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阐明海洋灾害水母横裂生殖过程中微生物作用机制
  4. 4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分子印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传感器检测蓝藻爆发指示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5. 5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正式出版
  6. 6 我国高校研制出新型聚酯海水淡化材料
  7. 7 上海海洋大学发明智能软体仿生鱼
  8. 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全球中尺度涡对海洋盐度的影响
  9. 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印度季风区降水触发西北太平洋极端海洋热浪的物理机制
  10. 10 深海冷泉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