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中国最新极地科考船下水 未来可建核动力破冰船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19-7-12点击量:3709 来源栏目:重要资讯

9月10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水,向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目标又迈出坚实一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下水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到底“雪龙2”号的性能有哪些提升,“雪龙”兄弟未来将给中国极地科考能力带来哪些提升呢?就此《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多位专家。

破冰能力提升明显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日题为“中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考船今下水,可双向破1.5米冰”的报道称,相比1994年首航南极的“雪龙”号,“雪龙2”号最大特点是结构强度满足PC3要求,可以双向破冰,并且双向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为国际极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且为“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之前一直使用的“雪龙”号破冰考察船是1993年3月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完工的,中国于1993年底从乌克兰购入后按照极地考察的需求进行了改造。“雪龙”号排水量21025吨,破冰航速1.5节,能够连续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积雪)。而“雪龙2”由中国与芬兰联合设计,于2016年12月20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建,排水量为13990吨。尽管排水量更小,但它航速更快,破冰能力更强。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雪龙2”号的双向破冰功能对于在日益复杂的极地冰区开展作业的中国科考人员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设计。“雪龙”号2013年底在南极救援一条被困俄罗斯船时,一头扎进去以后自己出不来,就跟(缺少)这个功能有关。因为“雪龙”号只能往前拱,没法往后倒,它的主轴、螺旋桨都在后面,所以它只能往前。在极地这样一个复杂的冰冻环境里,比如需要进入冰区作业,然后再退出来,如果不能够双向破冰的话,压根就不敢进。

曾随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出征的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正在使用的“雪龙”号是我国极地科考的功勋船,为极地科考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么多年的中国南极科考,是它把科考队员送往遥远的南极,为长城站等科考站提供物资补给和运输,它同时也是一个大洋科考平台,科考队通过这个海洋中的实验室平台,了解大洋,研究南北极海域乃至全球海域。不过,“雪龙”号确实不是一艘专门为极地而生的破冰船,它的破冰能力不错,依靠自身重量把冰压碎碾碎,但遇到特别厚的海冰区,也比较艰难。“我记得2008年我跟随第25次中国南极考察队前往南极的时候,在12月左右,在接近南极大陆附近时,由于这一年的海冰冰情特别严重,我们遭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有时一天破冰前进只有几百米。‘雪龙2’号匹配了更专业、更强大的破冰装备,破冰能力大大增强。”

更先进、更聪明的科考平台

除了破冰能力更强以外,“雪龙2”的科学考察设备也更先进,整个平台也更加聪明。《联合早报》称,“雪龙2”号配备了包括物理实验室、环境信息室、重力实验室、低温实验室在内的6个现代化实验室,面积约580平方米。

据报道,实验室的主要设备可实现智能化的数据采集、设备使用、样品管理。各实验室均可显示走航观测和现场作业数据信息,科学家通过访问覆盖全船的无线网络,可实现在任何地点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实时跟踪科考和样品分析进程、及时优化调查方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高科考效率。为确保科学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性,“雪龙2”号还在国内首次引进专业测量团队,对全船科考设备传感器位置偏移进行测量。

余建斌也表示,新船是一艘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的破冰船,科考队员的船上生活、日常科学调查工作的条件有更大改善,可以让长期航行在海上的人员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和舒适。

“雪龙”兄弟珠联璧合

据悉,“雪龙2”号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执行我国极地考察任务。那这一对“雪龙”兄弟将如何配合呢?

程晓认为,它们一定可以配合得非常好 。“雪龙”号货舱很大,运输能力超强,可以充分发挥极地补给船的作用。“雪龙2”号自身的机动能力较强,而且能耗较低,可以更好地开展科考。除了功能方面的互补,这两艘船在极地的一些困难区域甚至还可以相互配合,比如“雪龙2”号破冰能力更强,可以在前面开路,“雪龙”号在后面跟着。可以参照我们现在航母编队的出海模式,航母的战斗能力很强,但它自身的防御需要多功能驱逐舰来保障,也要补给舰提供补给。中国未来开展极地科考,这种编队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余建斌也认为,今后我国极地科考格局应该是两船互相配合补充,“雪龙”号不会马上退役,“雪龙2”号也会在一段较长时间里发挥效用。

未来极地科考船什么样?更大型?核动力?

程晓称,“雪龙2”号肯定只是中国发展极地科考船的一个开始,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具有一定破冰能力的极地航行船只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未来是否要造核动力破冰船,他认为,首先根据《南极条约》南极要无核化,所以对于南极科考来说,核动力破冰船无法进入南极,核动力破冰船现在主要是俄罗斯在北极地区部署。对于科考来说,核动力倒不一定特别需要。但对于中国在冬季通过北极航道往回运输液化天然气等的船只,核动力破冰船可能会有一定帮助。

余建斌表示,随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加上新的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和未来的运营,极地补给运输工具会更大。如果技术和成本允许,“我个人认为,建造核动力破冰船也是可以的,主要还要看我国极地科学事业的需求”。

程晓表示,在未来破冰船设计方面,应该考虑更多学科需求,把面向科考的破冰船真正做成一个移动的科学实验平台,使它到哪都具备实时通信和对海底、海面、大气实施探测的功能,打造成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移动科考平台。目前我们的科考破冰船主要还是面向海洋考察为主,但对于海冰、海底以及高空的全方位探测还不能全面满足。所以我们一方面对“雪龙2”号下水感到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希望未来科考船的多学科综合调查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去年挪威下水一条名为Kronprins Haakon的极地破冰船,挪威极地研究所代表挪威政府成为该船的船东,挪威海洋研究所和特勒姆塞大学也参与运营。这种共同运营的科考船管理模式对于满足多学科和多部门的需求更有帮助,在运行方面取得的效益可能会更高。(章节 李司坤 刘扬)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