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海底底栖无脊椎动物迁徙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0-10-5点击量:79 来源栏目:重要资讯

美国罗格斯大学环境与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Heidi Fuchs在《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底无脊椎动物(包括具有商业价值的海扇贝、蓝贻贝、海浪和类海藻)产卵时间提前,提前产出的幼虫被洋流带入温暖水域。

Heidi Fuchs追踪了50种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近六十年的迁徙数据,发现大约80%的物种从乔治海岸和德尔马瓦半岛与科德角之间的外陆架消失了。

Fuchs认为,在海水变暖的情况下,外陆架更深更冷的海水能为海洋生物提供生存保护,譬如许多鱼类通过向较冷的水域迁移来应对海水变暖。而这些贝类分布范围不断缩减,迁徙至浅海和内陆的现象令人费解。

区别于鱼类,这些被洋流带入温暖水域的贝类等(包括贝类、蜗牛、海星、蠕虫等)具有一些重要特征即:幼虫期,本身弱小,只能靠洋流游动;成年后,则留在原地,或生活在海底。

研究人员发现,海水变暖会使这些生物在春季或夏季提前产卵,这使它们的幼虫暴露于与正常产卵季节不同的季风和洋流环境中。结果,这些幼虫在洋流的作用下被推向西南部和内陆海水区,即海水温度更高区域,在这里幼虫们的存活可能性也较小。然而,存活的幼虫在成年后依然只能留在这些区域,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返回到避难所—外陆架深水区。而温暖的浅水区则会反过来导致它们的产卵时间进一步提前,周而复返,逐步缩小了其居住区域。

研究人员认为该现象与气温升高迫使鸟类和蝴蝶向高处迁徙,直到它们从曾经居住的地方消失相似。然而,全球变暖对这些栖息于海底的无脊椎动物的影响更为致命,因为这些生物原本可以在较冷的深水地区生长,但早春洋流阻断了这些弱小幼虫们到达外陆架避难所的迁徙之路,使它们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熊萍 编译)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