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海洋环境全氟化合物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4-6-28点击量:114 来源栏目:科研动态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所内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大型仪器,在海洋环境新污染物-全氟和多氟化合物高灵敏精准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在线固相萃取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直接测定植物粗提物中的23种全氟化合物”和“Occurrence and prevalence of 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the sediment pore water of mariculture sites: novel findings of PFASs from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 using a newly established analytical method”为题,分别发表于分析化学领域国内权威期刊《分析化学》(SCI)和生态环境领域国际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1区,IF=12.2)上。

本研究通过建立简便、灵敏和准确地测定植物叶片组织中典型全氟化合物(PFASs)及其新型含氟替代品的分析方法,深入揭示了PFASs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及其转化代谢过程。基于在线固相萃取(SPE)净化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分析技术,发展了一种只需要对植物叶片中的PFASs进行简单提取,无需其他净化处理,即可自动化净化并测定植物叶片粗提物中23种PFASs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回收率和检测灵敏度,适用于不同植物叶片及海洋大型藻、微藻等植物样品中23种PFASs的准确测定,为植物叶片中传统以及新型PFASs的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基于在线固相萃取-UHPLC-MS/MS技术,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只需1 mL海洋沉积物孔隙水样品,通过大体积直接进样分析,在20 min内同时对沉积物孔隙水中26种PFASs(13种全氟羧酸(PFCAs)、4种全氟磺酸(PFSAs)、9种新型替代PFASs)进行精准测定的新方法。与现有文献方法相比,该方法大幅减少了沉积物孔隙水样品的采样量(仅1-2 mL),避免因为孔隙水样品量不足导致无法完成PFASs的测定,为开展沉积物孔隙水中PFASs的大面调查,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该研究的开展将为我国近海环境中PFASs的监测调查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为完善海洋环境PFASs的检测技术体系提供支持。这将有助于深化对我国近海环境PFASs现状、环境归趋、环境风险的认识,对保障海洋环境生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培养的化学专业硕士生申楠同学为2篇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的陈军辉研究员和何秀平副研究员分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engine.scichina.com/doi/10.19756/j.issn.0253-3820.23116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389424008355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