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2017年第7期]情报条目详细信息

编译者:马丽丽发布时间:2017-4-22点击量:171 来源栏目:海洋科技快报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家连续两年对大堡礁(GBR)进行测量,以确定海水温度升高对珊瑚礁普遍白化的影响。结果不容乐观:根据4月9日公布的航空测量数据显示,在延伸2300多公里的珊瑚礁系统中,中部三分之一的珊瑚礁个体出现严重的白化现象。2016年,北部三分之一的珊瑚礁遭遇白化。而在大堡礁的中央,大量珊瑚礁已经连续两年发生白化。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 in Townsville)的海洋生物学家James Kerry表示,由于珊瑚礁最快需要十年的生长时间才能恢复,因此,若连续发生白化,未来预计可能会出现“零恢复”。

当珊瑚暴露于高水温时,就会发生白化。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珊瑚会驱藻,即排出微小的光合藻类(黄藻),这些五颜六色的藻类附着在珊瑚上,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珊瑚提供应用物质,而藻类的损失导致珊瑚开始变白。如果水域温度下降得足够快,珊瑚可以从白化状态中恢复。目前,只有通过白化发生后的水下调查才能了解珊瑚的受损情况,所以,“我们在调查前会损失很多珊瑚。”Kerry说。去年,大碉堡北部700公里处有67%的珊瑚死于白化。过去两年中,只有南部的珊瑚礁系统幸免于白化。科学家们建议扭转目前全球变暖致使海水温度升高的局面,这是保护珊瑚礁的唯一希望。

附图:澳大利亚珊瑚礁的年际间白化程度对比

(傅圆圆 编译)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