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共计 1,761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边缘海源-汇沉积体系中浅水峡道边缘海沉积有机碳埋藏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2023-06-05

最近,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海岸地质研究室陶舒琴副研究员等相关研究人员,联合来自台湾中山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ürich)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的相关学者,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GCA)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FMS)等国际知名地学期刊上发表台湾海峡沉积有机碳源-汇过程研究系列论文,揭示了强水动力影响下的浅水峡道型边缘海沉积体系中有机碳来源、组成及年龄特征,并对其海洋碳扣押能力开展了评估。该研究结果有望进一步推动不同类型边缘海沉积体积碳汇能力的认识,弥补对强水动力、上升流及浅水峡道型海域有机碳输运及埋藏机制的认知,完善细化人们对近海沉积物质源-汇格局演变机制的认识。 边缘海沉积有机质从颗粒有机质来源和迁移历史看十分复杂,会受到多重物理和生物过程处理改造,从而改变其组成、沉积途径和埋藏效率。台湾海峡是连接东海和南海的浅型狭窄水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强洋流、沿海上升流、远端大型河流、近端小型山区河流输入以及台风和洪水等极端事件。本研究从整个海峡尺度分析了与表层沉积物的来源和转化有关的有机地球化学信号是如何在台湾海峡这种类型的边缘海源-汇沉积系统的峡道部分运输和保存的。其目的主要是针对这一强动力的边缘海系统有机碳埋藏有更多的了解,并对其来源和年龄进行定量评估。 本研究首次使用经验正交/特征函数(EOF)分析技术来区分台湾海峡北、南、西和东边界进入台湾海峡四个颗粒物质假设源对台湾海峡沉积有机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向浙闽沿岸流和北向南海暖流的输入源对埋藏在台湾海峡中的沉积有机质分布具有主导影响;通过侧向边界上的河口羽流和海峡中上升流输入源对沉积有机质分布起次要影响。在这个由多源输入和多类型传输过程组成的源-汇系统格局作用下,细颗粒物质是有机质信号的主要载体。表层沉积物中陆地生物标志物空间分布与南、北向两支主要的洋流系统和台湾海峡边缘的河流输入有关;海源生物标志物空间分布与台湾海峡内部的上升流过程密切相关,反映出了台湾海峡这一峡道型边缘海系统中洋流、河流冲淡水和上升流等海洋物理系统不仅决定了海区生物标志物的埋藏分布,还可以决定有机质的多样性水平。同时,EOF分析技术是一种从复杂的海洋环境多参数时空变化数据集中提取关键信息的有效工具。 进一步研究表明,土壤细菌衍生的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br-GDGTs)代表了陆地有机质的一部分,在正常入海条件下(除了偶发性和脉冲式河流入海传递情况外),趋向粗颗粒结合和低输运性特征,其高水平信号限制在河口内。陆地植物蜡烷基脂(n-C28,30,32 alkanols,n-C27,29,31 alkanes和n-C26,28,30 FAs)代表了陆地有机物的一部分,趋向细颗粒结合和易输运性的特征,其信号能够有效地从河口转移到陆架边缘海。台湾海峡东侧的表层沉积物种存在大量古老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其δ13C和Δ14C值呈现明显的大陆一侧偏正\台湾一侧偏负的特征,且海洋沉积物中化石岩源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陆地化石岩源有机碳含量。本文基于总有机质δ13C和Δ14C同位素值的三端元混合模型,结合沉积物堆积速率资料,对台湾海峡沉积有机碳来源进行了定量解析,结果显示海源、陆地生源和化石岩源有机碳埋藏潜力为8.3±1.7,4.3±1.0和2.9±0.4 gC m–2 yr–1,浅海峡道系统中有机碳来源的多样性和沉积模式主要受复杂物理过程的影响。以台湾海峡情况来看,狭窄的管道效应具有独特的沉积碳汇特征,在强潮流和季风驱动的环流、强再悬浮和上升流过程主导的高能海洋环境场下,海洋生物过程固定的有机碳埋藏只能解释30%的净海-气CO2吸收,而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DOC)或游离的颗粒有机碳(POC)可以解释剩余的70%海洋净吸收CO2的归宿。 同时,河口地区是河流输送陆源物质入海的第一道“关卡”,也是海洋水动力条件(潮汐、波浪、浊度锋面、泥沙最大浑浊带)、水文条件(最大盐度梯度)和生物活动变化最剧烈的地方,海源有机质和不同陆源有机质如何在这一界面中被改造和保存的许多机制细节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团队在台湾海峡毗邻的闽江口及三角洲区域沉积有机碳埋藏特征的研究中发现,台湾海峡西侧的东南中小型河流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沉积物及其附着的有机质基本圈闭在河口的前三角洲区,很难向外输运。通过闽江口碳收支平衡模型估算出闽江入海的陆源有机质仅有不到30%被埋藏在河口内,大量的陆源有机质在跨越强潮型河口关键界面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氧化降解。 以上系列研究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23002168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2.969461/full https://www.mdpi.com/2073-4441/15/9/1682 论文引用信息: Tao,S.*,Wang,A.,Tsu-Chien Liu,J.,Ye,X.,Blattmann,T.M.,Ran,C.,Liu,Z.,Wang,L.,Yin,X.,Zhang,H.,Li,L.,Ning,X.,Hung,C.-C.,Haghipour,N.,2023.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burial in the shallow conduit portion of source-to-sink sedimentary systems in marginal seas.Geochim.Cosmochim.Acta.doi:10.1016/j.gca.2023.05.006. Wu,S.,Tao,S.*,Ye,X*,Wang,A.,Liu,Z.,Ran,C.,Liang,H.,Li,H.,Yang,Y.,Zhang,W.,Liu,J.T.,2023.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in Tidal Estuaries:A Case Study from the Minjiang River Estuary.Water 15,1682. Tao,S.*,Liu,J.T.*,Wang,A.,Blattmann,T.M.,Yang,R.J.,Lee,J.,Xu,J.J.,Li,L.,Ye,X.,Yin,X.,Wang,L.,2022.Decipher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by source-specific biomarkers in shallow Taiwan Strait from asource-to-sink perspective.Front.Mar.Sci.9,969461.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1

2 钱塘江感潮段浮游植物周年变化及蓝藻藻华防控策略 2023-06-05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MED)近海生态团队江志兵研究员联合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杜伟高级工程师在地学Top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发表了题为《Physical Drivers of Monthly Variation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Tidal Freshwater Zone of the Macrotidal Qiantang River Estuary,Eastern China:Implications for Reducing the Risk of Harmful Cyanobacterial Blooms》的研究论文。论文首次揭示了钱塘江感潮段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驱动因素及蓝藻藻华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降低蓝藻藻华发生风险的应对策略。 河流感潮段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与浮游植物密切相关。钱塘江口是世界上著名的强潮河口,因此钱塘江感潮段生态环境可能深受河流输入和潮流上溯影响。该研究于2016年每月的小潮低平潮期间采集钱塘江感潮段上(彭埠大桥)、下游(盐官)断面的浮游植物和理化环境样品。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丰度和群落结构时空变化显著,淡水种在上游占据优势,而下游则以近海低盐种和半咸水种为主。硅藻为全年的主要优势类群,蓝藻在高温、径流量较低的月份丰度较高,这与上游的微囊藻水华爆发也密切相关。尽管钱塘江感潮段盐度普遍低于1,但柱状小环藻、骨条藻和海链藻等近海种仍占据较高优势,表明咸水上溯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影响甚大。 冗余分析和广义相加模型结果表明,感潮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主要受控于温度和钱塘江流量而非营养盐,但其丰度变化则由温度、河流流量和营养盐等因子共同影响。其中,蓝藻丰度主要受到温度、河流流量、总磷的调控。蓝藻易于在高温、径流较少的月份大量繁殖、积聚,并形成藻华。在富营养化和变暖背景下,全球河流感潮段有害蓝藻藻华加剧,严重威胁河流-河口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为此,除减少流域营养盐输入外,该研究还提出了在干热季节通过调整河流流量来降低感潮段蓝藻藻华发生风险的策略。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钱塘江感潮段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子,并提升了对强潮河段蓝藻藻华形成机理的认识,为后续蓝藻藻华演变预测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应对策略。 该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3101702和2018YFD0900901)、浙江省尖兵研发攻关计划(2022C03044)、国重室自主课题(SOEDZZ2202)、浙江省主要河口生态系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与评价(330000210130313013005)、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II期、LORCE计划等项目资助。 论文引用:Jiang Z,Du W,Zhu Y,Guo R,Zhan L,Sun Z,Wang D,Zeng J,2023.Physical drivers of monthly variation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tidal freshwater zone of the macrotidal Qiantang river estuary,eastern China:Implications for reducing the risk of harmful cyanobacterial bloom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128(5),e2022JC019511.https://doi.org/10.1029/2022JC019511.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0

3 多环芳烃在季风影响的开阔大洋具有均匀的空间格局和风驱动的显著季节变化 2023-06-05

近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孙栋副研究员及合作者在环境领域一流国际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一区top)发表了题为“PAHs in the monsoonal open ocean:Homogeneous spatial pattern and wind-driven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的论文。该研究利用菲律宾海多航次的调查数据开发了一种使用风频和风速加权风频量化大气输运对开阔大洋PAHs分布影响的方法,并且进一步使用来自南海和北印度洋的PAHs公开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风频能较好地解释表层海洋中溶解相和颗粒相PAHs的变化,而风速加权风频能更好地解释颗粒相PAHs的变化。该研究表明,在分析受季风影响的中低纬度开阔大洋海域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时,季节性大气运输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也为更好地理解PAHs在全球尺度的分布提供了参考方法。 论文第一作者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重庆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张麟杰,通讯作者为孙栋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为第一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6122)和国家大洋专项(DY-XZ-02;DY135-E2-3-04)的联合资助。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风频和风速加权风频模型: 其中CPAHs为溶解相或颗粒相PAHs浓度(ng/L);fN(n)为n天前至采样当天的北风频率;fW(n)为n天前至采样当天的西风频率。 其中CPAHs为溶解相或颗粒相PAHs浓度(ng/L);fwN(n)是平均风速加权的北风频率,使用n天前至采样当天的数据;fwS(n)是平均风速加权的南风频率,使用n天前至采样当天的数据;fwW(n)是平均风速加权的西风频率,使用n天前至采样当天的数据;fwE(n)是平均风速加权的东风频率,使用n天前至采样当天的数据。 此外,孙栋副研究员及合作者近期还综合利用浮游动物粒径扫描研究方法与多环芳烃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提出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粒径结构在研究海洋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行为时不可忽视的新观点,研究论文以“Considering zooplankton as ablack box in determining PAH concentrations could result in misjudging their bioaccumulation”为题发表于环境领域重要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二区top)。 论文引用:1)Zhang,L.,Zhang,L.,Shi,Y.,Yang,Z.,Gong,Q.,Sun,D.*2023.PAHs in the monsoonal open ocean:homogeneous spatial pattern and wind-driven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454,131462. 2)Zhang,L.,Zhang,L.,Sun,D.*2023.Considering zooplankton as ablack box in determining PAH concentrations could result in misjudging their bioaccumula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316,120672.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0

4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中心科研进展 2023-06-05

海岸带科学与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海岸带中心”)是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紧密围绕自然资源部职责,积极推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海洋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的重点科室之一。2019年,海洋一所推进实施中长期规划,分步骤将海岸带科学、海洋空间管理与规划研究领域的多个团队进行整合,于2020年12月完成海岸带中心班子建设和人员配置。 2022年,海岸带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党组工作部署,在海洋一所党委的正确指导下,砥砺前行、努力奋进,积极推进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坚持“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重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现代化建设、海岸带碳汇时空模拟与精细化核算、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与各层级实践、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海岛生态地理、自然资源创新评估与咨询政策等研究工作,以政治引领促进业务提升,以业务发展彰显政治担当,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领域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为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持,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一、《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标正式发布实施 海岸带中心牵头编制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HY/T 0349-2022)行业标准于2022年9月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发布,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方法的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实现零的突破,成功入选“2022中国‘双碳’十大事件”及2023年全国科技周主场活动。针对海洋碳汇概念界定不明、核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海洋碳汇核算方法》立足我国实际,通过借鉴吸收IPCC和CDM碳汇计量方法中的先进思想,重点解决了海洋碳汇的定义和量化两大关键问题。此外,该方法还系统规范了海洋碳汇核算工作的流程、内容、方法及技术等要求,提供了一套的用于核算我国海洋碳汇能力的完整实施方案,为海洋碳汇能力核算与区域比较提供支持,确保海洋碳汇核算工作有标可依。该方法的制定,为未来海洋碳汇研究充分预留了空间,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海洋碳汇赋能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海岛志》《中国滨海沙滩志》编研项目进展顺利 海岸带中心牵头的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海岛志》编研”进展顺利,各任务承担单位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志书编纂等工作,专家组、总编纂组和编纂委员会强化指导、从严把关,形成了《中国海岛志》编纂技术标准、海岛数据资料集、13卷《中国海岛志》初稿等研究成果,完成了项目中期目标要求并顺利通过中期验收,为后续研究和结题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10月,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滨海沙滩志》编研”获科技部批准立项,旨在全面摸清我国沙滩资源家底。该专项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海洋一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南海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等12家单位共同承担,计划在四年执行期内,采用统一、规范的编纂技术标准,整编全国滨海沙滩数据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阐述沙滩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该专项最终将编纂《中国滨海沙滩志》8册,拟收录全国长度大于500米的沙滩1000余个,形成全国滨海沙滩基础数据资料集,并依托科技部平台开放共享,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海岸带规划、滨海旅游发展、海岸带减灾防灾与保护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滨海湿地调查监测与碳汇时空模拟工作有序推进 依托全国滨海湿地类型调查项目,海岸带中心在沿海各省市滨海湿地类型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汇总并集成全国滨海湿地类型成果数据,完成了全国滨海湿地类型数量调查与统计分析,为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申报的《滨海湿地调查技术规程》获国标立项批准。该标准实现了滨海湿地分类统一和调查标准规范,依据该规程开展滨海湿地调查,可为滨海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统一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更好满足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并为我国履行《湿地公约》及其他有关国际公约或协定提供支撑服务。 在多年滨海湿地调查监测与碳汇研究基础上,海岸带中心开展了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SOC)四维时空模拟研究,以近几十年来滨海湿地SOC时空变化为核心,以我国重要的滨海湿地分布区——长江口崇明岛为研究区,融合分区-递进模拟方法,依次开展二维(水平空间)、三维(水平-垂直空间)和四维(历史和现状时空)模拟。通过单次现场调查和长时序遥感影像,重建了滨海湿地SOC的四维时空演化特征,实现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今至昨”的SOC时空模拟。该研究提供了一套兼具准确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的滨海湿地SOC时空模拟方法,以健康、协调、可持续碳汇为目标对滨海湿地土壤增汇提出对策建议。相关研究成果已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于学术期刊《Catena》(SCI一区TOP期刊,IF=6.367)。 四、海岸带空间规划和经济规划工作高质量推进 海岸带中心立足传统优势,加强科研攻关,以海岸带空间规划相关工作支撑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核心职责。2022年,参与申报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土空间优化与系统调控理论与方法”、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陆海统筹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海洋科技创新专项“江苏海域立体分层确权关键技术研究与三维平台应用”等获批立项。海岸带中心深化海洋与海岸带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系统构建“空间评价-分区管控-实施传导-管控规则”的规划技术体系,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了全国、区域、省、市、县、片区多层级规划海洋实践探索,其中山东、青岛分别是全国首批省级和市级海岸带规划试点;《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海洋空间详细规划》是基于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新框架下的首个海洋空间详细规划试点;牵头的烟台市海洋与海岸带专项规划、舟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洋)、荣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洋)、荣成市海洋与海岸带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均有序推进,有力支撑了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进程;牵头的全国首个“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标准——《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规程》已完成专家论证。海岸带中心积极落实自然资源部“两统一”核心职责,聚焦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系统开展了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洋空间年度利用计划和海岸带空间用途管制研究。海岸带中心专家任烟台市市级海岸建筑退缩线专家组成员,在首批市级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工作中负责全市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技术保障工作,同时承担烟台市莱山区海岸建筑退缩线划定工作。此外,海岸带中心还开展了基于水依赖程度的海岸带空间用途研究,为海岸建筑退缩线配套政策提供技术支撑;牵头编制《江苏省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宗海界定技术规范》,以服务地方海域管理现实需求。 同时,海岸带中心也承担了诸多地方海洋经济规划工作,为地方海洋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参与编撰《深圳海洋发展规划》,开展了深圳海洋科技、海洋经济发展特征与全球治理模式研究,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完成《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并通过专题报告评审,《连云港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图册》交付印刷。 五、海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海岸带中心聚焦我国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技术方法的研究空白,致力于解决海岸带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不同地域空间,海岸带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异明显,其开发适宜性受哪些控制因子影响?性质和程度如何准确测度?人地-人海关系下,海岸带区域政策导向与开发适宜性如何耦合,如何将科学研究与评价结果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中? 具体工作方面,海岸带中心在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框架下,根据海岸带区域实际特征,提出了一套兼具针对性和适用性且直接服务于空间规划的海岸带“双评价”技术方法,并选择我国海岸带不同区域的两个海岛群——山东庙岛群岛和浙江洞头群岛为研究区开展实践应用,为针对性进行海岸带地区“双评价”和国土空间规划具体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CI一区TOP期刊)、《Heliyon》(SCI,Cell旗下全学科期刊)。 六、海岛生态系统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海岛生态指数和发展指数相关研究工作始于2016年,在“方法研究-实例验证-常态化发布”的总体路线下,于2017年形成海岛生态指数和海岛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在当年开展了40个海岛的验证评估,相关成果在2017年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上发布。2017-2022年,基于问卷调查、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统计数据、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评估数据,持续开展年度海岛生态指数和发展指数验证评估,累计开展523岛次的海岛生态指数评价、354岛次的海岛发展指数评价。2021年,海岛生态指数和海岛发展指数评估方法共形成海洋行业标准2部,先后出版专著3部。2022年,评估报告再次在中国-岛屿国家海洋合作高级别论坛暨2022国际海岛论坛发布。 具体研究方面,针对海岛植被、土壤和景观三类关键要素,开展了海岛关键生态要素空间布局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子研究。基于现场调查和遥感影像,采用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全面测度了海岛植被-土壤-景观在海岛和岛内尺度的空间格局,揭示了海岛三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现阶段景观要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并从各类自然和人为潜在因子中辨识了海岛生态要素的关键影响因子。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针对河口泥沙岛生态系统健康,构建了包含“状态值”和“恢复力”两个组分、静态-动态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健康模型,其中状态值涵盖了河口泥沙岛关键生态要素在不同时间节点的静态特征,恢复力则反映了不同时间区间内海岛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下的动态变化。以崇明岛为研究区、以四个时间节点和三个时间区间为尺度、以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开展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崇明岛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海岛保护与管理对策。上述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一区TOP)、《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SCI二区)、《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SCI二区)等主流期刊。 七、基于陆海统筹的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不断完善 海岸带中心构建了陆海统筹的生态价值核算方法体系和海岸带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方法体系。牵头编制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导则》行业标准获自然资源部批准立项;建立的平原地区海岸带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技术方法已作为盐城地标发布;建立的海洋生态资产质量的评价方法体系纳入了牵头修订的国家标准《海洋生态资产评估技术导则》。 此外,海岸带中心致力于把生态价值的知识产品转化为管理方案,助力推动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生态管理实践的制度性进步。提出的物质类、调节类和文化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框架,被烟台市政府采用。参与编制的烟台山海特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被批准为省级试点,并以此探索了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进展顺利 海岸带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是自然资源部系统2020年度唯一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也是海洋一所首次获得该专项。项目聚焦海洋强国建设路径,以加强新形势下涉海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基础,以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准则,推动实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探索新时代海洋综合管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此项目针对国际海洋动态发展趋势,运用地理学、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等研究方法开展态势分析与对策研究,开拓了建言献策新路径。依托项目阶段性成果,海岸带中心撰写并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提交国家社科重大专项成果专报5项、《工作简报》2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九、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加速海洋空间规划在西太地区的实施”成功获批 海洋一所联合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泰国、韩国、印尼等国家相关机构申报的“海洋十年”项目“加速海洋空间规划在西太平洋及邻近地区实施”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复设立并实施。 该项目针对西太及邻近地区海洋生态环境、空间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现状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需求等特点,构建了面向该地区的海洋空间规划编制技术,并开展了海洋空间规划试点和大海洋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海洋空间规划探索,为相关国家海洋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起到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此外,项目大力推动了地区海洋空间规划的能力建设,加强了产学研融合发展,提升了区域海洋空间规划编制水平,塑造了区域海洋空间规划与可持续海洋治理的新模式。 十、《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等系列出版物获优秀图书奖 海岸带中心依托在海洋空间规划、海岸带综合管理和海洋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厚积累,不断取得新成果,多部图书成功入选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出版了《海洋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估》系列丛书、《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理论与实践》、《中国海洋创新评价理论与实践》、《全球海洋科学报告》等一系列高质量著作。 其中,《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详细介绍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改革进程中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理念,获2022年度海洋优秀科技图书,长期位居海洋类图书热销榜第一名;《海洋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估丛书》获得2021年度优秀科技图书,科学衡量了国家海洋和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对全社会客观认识和全面理解我国海洋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具有现实意义;《全球海洋科学报告》荣获“自然资源优秀图书”,并得到了第二届自然资源好书荐读活动的推荐。 万里海岸无穷奥秘,一心为国绘制蓝图。未来,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经济主战场需求,深耕科研一线,充分发挥海岸带系统科学与海洋综合管理新型交叉学科优势,矢志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点击量:1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