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要资讯

重要资讯共计 794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联合国粮农组织讨论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2024-06-24

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联合国生态系统修复十年倡议共同举办网络研讨会,讨论如何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量化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恢复面积”,以及生态系统恢复面临的挑战和潜在解决方案。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恢复项目需考虑连通性,基于人工智能和卫星图像的一致性监测方法至关重要,当地社区参与恢复工作是成功的关键。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0

2 全国首个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发布 2024-06-24

6月8日,自然资源部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首批《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和全国首个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海洋云)。将进一步激活海洋数据要素潜能,丰富海洋应用场景,提升面向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社会公众等海洋数据开放创新和共享服务水平。《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是对我国自主获取海洋数据、自主研发海洋信息产品和全球海洋环境数据的整编集成。海洋云是国家级海洋数据和信息产品在线服务平台,可实现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数据在线汇聚、涉海部门海洋信息互联互通、公益数据产品集成服务、国际海洋信息资料交换合作等功能。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0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引发2021-2022年山东荣成海带大规模死亡灾害的环境驱动机制 2024-06-16

海带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山东荣成是我国重要的海带产区,年均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八成、全国的四成以上。2021年秋季至2022年春季,荣成沿海养殖区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带溃烂死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使当地海带养殖业遭受毁灭性打击。灾后调查发现,受灾期间当地海域的水体透明度和营养盐状况出现异常是导致海带死亡的直接环境因素,但导致这些环境因素发生突变的原因是什么?未来是否还会发生类似灾害事件?能否提前预警和有效应对?这些疑问成为广大养殖户和政府管理部门迫切希望给予解答的重要科学问题。 近日,Nature旗下top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Environment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王珍岩团队对引发2021-2022年山东荣成海带大规模死亡灾害的环境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 团队利用多学科遥感和现场观测数据,追溯了诱发此次海带大规模死亡灾害的多种致灾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基于现场水体调查数据,发现2021年秋季在华北地区发生的极端降雨事件引发黄河流域产生罕见的秋季大洪水,导致河流中高氮磷比的营养盐通量大幅增加,造成在渤海南部海域出现大范围的赤潮过程和严重的磷限制营养盐条件。遥感反演和水文环境观测结果显示,此次黄河秋季洪水导致在渤海南部海域形成了低盐且呈现异常低浊度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入侵过程,沿岸的浮标观测记录也显示出在2021年秋季发生了异于常年的低盐水入侵。当处于磷限制状态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向东沿岸迁移时,会不断与富含磷营养盐的近岸海水接触,在锋面区形成最优的营养盐条件,进而发生赤潮。发生赤潮的锋面水体随沿岸流向东扩展而呈现出随“锋”迁移特征,不断消耗沿途沿岸海水中的营养盐。上述复合过程导致2021年秋季在山东半岛沿岸海域产生显著的悬浮体浓度(浊度)负异常和叶绿素a浓度正异常现象,即在沿岸流途经海域出现异常的高海水透明度和赤潮高发海况。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可能影响海带生长的环境因子与海带产量进行了延迟相关性分析,得出荣成海域悬浮体浓度(浊度)和叶绿素a浓度两种环境因子在年际尺度上对当地海带产量有显著影响。 上述过程揭示了因2021年秋季在华北地区发生的极端降雨事件引发在上千公里外的山东荣成沿海养殖区发生海带大规模死亡灾害的连锁环境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该过程产生异常的低盐度、强光照以及因赤潮引起的营养盐缺乏等环境条件是导致2021-2022年山东荣成海带大规模死亡灾害的直接原因。 已有研究表明,2021年秋季发生于华北内陆的极端降雨事件归因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海表面温度异常产生的综合影响。本文研究显示,不仅低纬度热带海区的气候异常可以通过遥相关作用引起数千公里外的中纬度内陆地区发生极端降雨事件,内陆发生的极端降雨事件也可能通过河流径流及其引发的连锁环境过程对上千公里外的沿海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灾害性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不断增加,类似的突发灾害事件也会越来越多。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山东半岛沿岸海域海带养殖业未来预警和类似灾害应对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探究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事件的成因机制提供了科学启发和参考。研究也表明,加强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观测和分析研究能力对于解析突发性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海洋环境灾害的形成机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工作对于提高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管理和防灾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李文建,通讯作者为王珍岩研究员,黄海军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孙晓乐研究员、崔全超博士研究生为共同作者。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连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4-01418-3 论文信息:Li,W.,Wang,Z.*,Cui,Q.,Sun,X.,&Huang,H.(2024).Coastal ecological disasters triggered by an extreme rainfall event thousands of kilometers inland.Communications Earth&Environment 5,238(2024).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4-01418-3.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190

4 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运抵作业海域 2024-06-11

5月29日,经过长达17天、超1300海里的远航,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抵达流花油田海域,为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年内投产奠定基础。海葵一号”是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海洋装备,由近60万个零部件组成,总重近3.7万吨,相当于3万辆小汽车,高度接近30层楼,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海葵一号”按照百年一遇恶劣海况进行设计,设计寿命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海葵一号”是世界上首个集成了海洋一体化监测、数据集成平台、机械设备健康管理等多系统的“数智化”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运抵后,将通过12根长达2570米的系泊缆,与提前布设于深海的锚腿进行连接,漂浮在水深324米的大海上工作。油田在国内首创“超300米深水导管架+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开发新模式,为我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全新选择。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653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