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要资讯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测绘中心海洋空间基准与地理信息团队牵头编制的《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规范》(GB/T 42332-2023)(以下简称《规范》)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于2023年3月17日获得批准、正式发布。该标准由TC283(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主管部门为自然资源部(海洋)。本《规范》将于2023年7月1日起实施。 该《规范》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起草,联合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共同编制,规定了海岛陆地地形、干出滩地形及海岛周边海域水深地形测绘的总则、技术设计、测量内容、技术方法、检查验收及成果资料等的要求,适用于1:500~1:10000比例尺的海岛及周边海域地形图测绘,其他比例尺的测绘可参照执行。 该规范的实施为规范化我国海岛及周边海域的测图工作提供了技术指导,为获取我国海岛一体化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提供了标准支撑,对支撑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以及促进我国海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点击量:0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析,为未来分析微生物原位生物过程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微生物学谱》(Microbiology Spectrum,IF=9.043)上。 张鑫课题组在之前的工作中,观测到我国南海冷泉环境中单质硫含量丰富。随后孙超岷课题组发现了冷泉细菌Erythrobacter flavus 21-3可以高效氧化硫代硫酸钠生成单质硫,张鑫课题组通过拉曼光谱鉴定后发现单质硫结构为环状S8,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杂志》(The ISME Journal)。后续两个课题组合作将E.flavus 21-3及其突变株布放到深海冷泉喷口附近进行原位培养,证实该菌株在深海原位环境中也能形成硫单质,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学期刊《微生物学》(mBio),为解释我国南海冷泉喷口广泛分布硫单质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微生物是深海硫形成和循环的重要贡献者,其介导的硫代谢的研究对于了解深海硫循环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深海环境极端复杂,采样困难、微生物难于分离培养等因素,以及缺少对硫元素的形成的近实时无损的监测方法,深海微生物的原位探测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主要通过经典的生物和化学方法研究硫元素的生成过程,例如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高效液相色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离子色谱法或化学计量法等。但是这些方法主要通过取样来获知特定时间点的微生物代谢情况,不能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连续监测其在时间尺度上的代谢过程;并且其中一些方法样品制备复杂,会破坏细胞的原位真实性;也可能会出现取样不均匀及污染的情况,导致难以实现连续的原位观察。因此,亟需新的方法突破此瓶颈。 共聚焦显微拉曼三维成像技术拥有低成本、快速、无标签和无破坏性的优势,具有将定性、定量和可视化完美结合的潜力,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为证明此技术的潜力,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固态基底上微生物群落拉曼三维定量原位分析方法,将光学可视化与拉曼定量分析相结合,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无损定量表征微生物群落代谢过程。该技术已成功应用到深海冷泉细菌E.flavus 21-3硫代谢过程的原位监测。基于拉曼三维成像进行体积计算和比率分析,对不同环境下的菌落生长和代谢进行了量化,发现了生长和代谢方面不为人知的细节,为厘清深海冷泉生物群落中广泛分布的硫单质成因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尝试长期监测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的原位无损技术。我们能够快速确定代谢产物,推断反应发生的途径,并快速筛选产硫细菌。由于这一成果的应用,不仅证明了该方法在未来对微生物原位过程的可视化及定量分析的潜力,也为研究深海中附着在岩石沉积物等固体表面上的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科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何婉莹、蔡瑞宁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鑫、孙超岷为文章通讯作者,正高级工程师栾振东、副研究员杜增丰、博士席世川、硕士研究生殷子钰为文章共同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泰山青年学者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以及WITec公司吴望华博士和胡海龙博士的支持。 相关成果如下: Wanying He;Ruining Cai;Shichuan Xi;Ziyu Yin;Zengfeng Du;Zhendong Luan;Chaomin Sun*,Xin Zhang*.Study of microbial sulfur metabolism in anear real-time pathway through confocal Raman quantitative 3D imaging[J].Microbiology Spectrum,2023,IF=9.043. 论文DOI:10.1128/spectrum.03678-22 Jing Zhang;Rui Liu;Shichuan Xi;Ruining Cai;Xin Zhang,Chaomin Sun*.A novel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 provides anew clu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in deep sea[J].The ISME Journal,2020,14(9):2261-2274. 论文DOI:10.1038/s41396-020-0684-5 Ruining Cai;Wanying He;Rui Liu;Jing Zhang;Xin Zhang,Chaomin Sun*.Deep-sea in situ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driven by a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J].mBio,2022,13(4):e14322. 论文DOI:10.1128/mbio.00143-22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03月1日是世界海草日,联合国呼吁采取更多行动保护海草。海草草甸被称为“蓝色森林”,仅占海底面积的0.1%,却储存了全球18%的海洋碳汇,为成千上万种鱼类、海马、海龟及其他海洋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全球海草草甸面积减少近30%、至少22种海草物种消失;每30分钟就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海草草甸消失,主要驱动因素是海洋酸化、沿海开发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联合国呼吁为海草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开展行动。儒艮与海草研究中心正与《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秘书处合作开展项目。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3近年来,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有效推动了水产种业、装备制造、休闲渔业等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但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新生事物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面临一些潜在风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关于完善我国海洋牧场行业准入退出机制的提案》。 九三学社中央提出,当前存在海洋牧场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准入源头监管薄弱、海洋牧场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区域性行业准入政策不够明确、海洋牧场质量安全评估技术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限制了海洋牧场功能的有效拓展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对此,九三学社中央提出4点建议。一是尽快制定海洋牧场行业分区分类准入指导意见。明确海洋牧场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监管职责,规范地方企业海洋牧场建设,严格招商引资项目准入,推进海洋牧场功能优化和布局调整,规避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指导沿海地市级政府发布实施由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海洋渔业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本地区《现代化海洋牧场行业分区分类准入指导意见》,对海洋牧场建设方式、建设规模、建设水平、功能布局、生态影响、配套设施、环境安全保障、关联产业发展、投入产出效益、财税政策支持、企业经营资格等提出具体要求。 二是严格审查认定海洋牧场企业主体经营管理资质资格。依据海洋牧场功能、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加强对海洋牧场项目企业经营管理主体资质资格审查,包括企业技术研发水平、专业人员配备、资金周转情况、规章制度建设等。制定《海洋牧场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完善海洋牧场行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组织审查海洋牧场企业从业资格,颁发行业准入资格证,明确规定企业经营范围和业务种类。 三是规范海洋牧场综合体确权用海项目审批和技术论证。针对海洋牧场综合体确权用海项目,补充制定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技术要求。把海洋牧场平台建设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海洋牧场选址科学性、建设规模及建设方式合理性、功能布局合理性、区域生态风险评估、配套设施建设、产业链拓展延伸、利益冲突与环境安全等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严格审查。规范编制各类技术论证报告,建立完整清晰的海洋牧场项目申报审批制度。 四是完善海洋牧场经营管理企业主体退出机制。在现有海洋牧场示范区年度考核评价基础上,增加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第三方监测评价和公众评估,细化考核标准,完善考核程序。探索建立海洋牧场企业激励和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企业信用评价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海洋牧场建设管理企业主体退出的地方性管理规定,明确退出标准和退出路径,制定相关海洋产权交易、海洋生态补偿等退出保障措施。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