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注岛礁
石珊瑚组织损失病(SCTLD)是有记录以来最普遍、最致命的珊瑚疾病之一,影响着超过22种造礁珊瑚。为了了解不同珊瑚物种及其藻类共生体(共生藻科)对这种疾病的反应,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检测了五种珊瑚物种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SCTLD的易感性各不相同。研究人员鉴定了直系同源珊瑚基因,这些基因在表达上表现出与疾病易感性相关的谱系特异性差异,以及在所有珊瑚物种中对SCTLD感染有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发现:(1)SCTLD感染诱导了五种珊瑚中参与免疫、细胞凋亡和ECM结构的同源和直向基因的表达;(2)SCTLD易感性的物种水平差异与参与囊泡运输和信号传导的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的差异表达相关;(3)受SCTLD感染的珊瑚通过原位降解降低内共生体密度,SCTLD感染导致基因rab7的表达增加,rab7是功能失调的共生藻科原位降解的既定标志物。(张灿影编译;熊萍审校) 查看详细>>
来源:《自然》 点击量:0海绵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在热带到地球两极的深水和浅海地区广泛分布,它们在回收碳、氮、硫和磷等关键元素,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今年以来,新西兰和地中海等地区成千上万的海绵发生白化并死亡。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学者研究发现海绵死亡的原因很可能是高温下一种关键微生物的突然丧失。这种微生物的丧失导致海绵组织中有毒代谢物(氨)无法消除,从而引起海绵死亡。研究人员强调,随着气候的持续变化,极端海洋高温事件将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如果到2100年在全球实现碳中和,这样的海洋高温(即31.5℃)可能会成为平均气温。这对海绵以及它们所支持的生态系统,乃至对人类而言,都是令人担忧的消息,亟需人类速做出集体努力。(熊萍编译) 查看详细>>
来源: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 点击量:06月9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发现,与大西洋相比印太地区珊瑚礁共生关系可能更灵活,最终能够适应更高的海洋温度。这项研究使用分子学、生态学和形态学证据来验证珊瑚共生藻属中五种新宿主物种的存在。论文收集了括帕劳、泰国、坦桑尼亚桑给巴尔、菲尼克斯群岛、澳大利亚大堡礁和新喀里多尼亚珊瑚礁在内的整个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珊瑚样本。它们的地理分布和流行程度与区域和地方范围内的普遍环境条件相对应。每个物种对宿主生理的影响部分解释了珊瑚群落之间热敏感性的区域差异。耐高温环境物种的增加是应对海洋变暖的必然生态反应。优势共生体的大规模转变可以确保珊瑚礁在短期内的持久性和生产力。(熊萍编译) 查看详细>>
来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