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要资讯

重要资讯共计 777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联合国“海洋十年”致力于扩大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2024-05-21

联合国“海洋十年”将扩大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纳入为核心挑战内容,并专门成立海洋观测系统(挑战7)工作组。工作组成员金卡纳强调,计划旨在发展海洋观测系统,响应和快速满足用户需求,并沿着价值链进行整合,基本海洋变量是确定观测优先次序和推进观测系统的关键因素。此外,该工作组将扩大海洋观测的优先领域、建立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跨部门多样化伙伴关系、优化协调跨平台观测等确定为优先事项。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信息网 点击量:3

2 “中国海海洋热浪预报产品”正式业务化运行 2024-05-21

5月12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由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中国海海洋热浪预报产品”于今日正式业务化运行,该产品是我国海洋热浪的首个预报产品,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海洋热浪是海洋中的异常暖水事件,当海洋温度高于当地的季节阈值并持续五天以上,视为“海洋热浪”事件发生,它可发生在大洋的任意海域,任意季节。时间尺度上可以持续几天至几个月,覆盖的区域可由几公里延伸至上千公里,严重的海洋热浪事件会对海洋环境、海洋生态和海洋渔业等造成极具破坏性的影响。 近年来,澳大利亚大堡礁海域发生了多次由于海洋热浪造成的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超过八成的珊瑚发生严重的白化并且可能永远无法完全复原。2018年,我国黄渤海海域发生的海洋热浪事件,造成了近岸大量养殖海参的死亡,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据了解,预报中心2023年底成功研发了中国海海洋热浪周预报产品并开始业务化试运行,包括海洋热浪强度和海洋热浪等级,采用准实时海温观测融合数据进行海洋热浪监测,通过业务化海温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制作发布海洋热浪预报。 该产品能够及时准确预报海洋热浪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范围和强度,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科学应对极端海洋热浪事件提供关键数据和决策服务。海洋管理部门及渔业从业者可根据预报结果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减轻经济损失,并降低海洋热浪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 海洋热浪预报也是当前国际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联合国“海洋十年”区域会议暨第十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会(WESTPAC)海洋科学大会上,预报中心海洋热浪团队负责人作为热浪分会联合召集人主持了海洋热浪的科学分会,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西北太平洋海域海洋热浪分布特征、发展机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和对海洋生态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 据悉,未来预报中心将拓展该产品的时空分布,发布更长时间尺度、覆盖全球的海洋热浪监测预报产品,与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的专家形成联合工作组定期研讨海洋热浪的可预报性及其影响和减缓措施。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部 点击量:2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过去7千年以来华南人类活动历史 2024-05-21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第四纪科学评论》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伦敦大学学院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基于南海西北部陆架沉积记录,重建了过去7千年以来珠江流域植被组成、化学风化和重金属排放历史,发现人类活动(农业、冶金等)在约2.9?2千年前逐渐超过气候变化成为华南流域风化剥蚀和植被演化的主控因素。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不断增强,引发了关于“人类世”的讨论。尽管人类世的提案最近被否决,但是并没有否认人类世的核心——人类活动对地球已经产生巨大影响。人类活动作为一种地质营力,何时开始及如何显著影响地球表层系统存在极大的区域差异性,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来具体分析。我国华南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和独特的气候、地貌、生态特征,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中原和北方地区有显著差异,而考古学研究一直以长江、黄河等流域为重心,珠江流域的相关资料不够丰富,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采用海洋沉积记录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重建华南地区人类文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南海西北部陆架作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华南陆源物质的重要沉积汇,是从海看陆、重建华南地区人类活动历史的天然档案。 本研究基于南海西北部陆架ZK001岩心的连续、高分辨率沉积记录,在粘土矿物和Sr-Nd同位素组成约束物源的基础上,通过对黑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常微量元素、粘土矿物、粒度等指标的分析,重建了7.0 ka BP以来珠江流域植被组成、化学风化和重金属排放历史,并综合前人的相关研究,系统揭示了中晚全新世华南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历史及机制。 沉积物黑碳δ13C被用于重建7.0 ka BP以来华南植被组成和火活动的演化历史。结果表明,7.0?2.9 ka BP,生物燃料以C3植物为主,与以原始森林为主的区域植被组成一致,并且C4相对C3的比例整体略微减少,这伴随着中全新世以来降温和夏季风减弱,暗示气候变化是此期间华南植被演化的主要因素。2.9?2.0 ka BP,黑碳δ13C显著负偏,不再与气候变化耦合,同时流域内乔木比例大幅度减小,指示了人类大规模的C3森林砍伐和焚烧。2.0 ka BP以来,黑碳δ13C逐渐偏正,指示燃料中C4植物比例的增加,与夏季风减弱的趋势解耦,表明人类活动对区域植被的影响已超越气候变化的控制。森林砍伐后草本优先生长及人类大规模种植甘蔗等C4植物,造成了华南C4植物比例的增加。 基于风化指标CIA、K/Al、高岭石/伊利石比值,重建了沉积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7.0?2.9 ka BP期间,华南地区化学风化整体呈现减弱的趋势,与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耦合,表明温度降低、降水减少是风化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2.9 ka BP以来,化学风化强度异常增强,与东亚季风减弱的趋势相悖,与温度、降水解耦,而与人类活动的增强一致,表明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越了自然控制,成为化学风化的主导因素。农业发展造成的土壤扰动、水土流失、淋滤增强等可能是化学风化增强的重要原因。此外,基于重金属富集因子,区分了沉积物中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重金属,进而重建了人类活动引起的重金属排放历史。7.0?2.0 ka BP,研究区的重金属含量接近背景值,主要来自岩石自然风化。2.0 ka BP以来,人为重金属排放日益增加,推测与铁器时代以来的开采、冶炼活动有关。 综合对比多指标沉积记录与考古、历史资料,华南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采集渔猎时代(7.0?2.9 ka BP),植被组成和化学风化受气候控制,重金属主要是自然来源,营采集渔猎生产方式的古人类对自然环境多为被动响应,对环境的影响很小;过渡时期(2.9?2.0 ka BP),在气候变化和人口压力增加的共同作用下,生计方式逐渐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经济转变,人类开始以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大面积的毁林开荒,改变了植被组成和火活动的自然规律;集约化农业时代(2.0 ka BP以来),随着人口增加和技术进步,森林砍伐、耕种、金属冶铸等人类活动逐渐超越自然影响,成为区域植被组成、火事件、化学风化和重金属排放的主导因素。 本研究重建了7千年以来华南地区高分辨率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历史,将人类活动的影响从环境因素中区分出来,弥补了华南区域性记录稀缺、考古记录不连续的问题,并通过系统总结珠江流域地质记录与考古、历史记载,提出华南地区人类世开始的时间约为2?3 ka BP,为区域人类世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海洋证据。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鞠梦珊,通讯作者为海洋所万世明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支持。 论文信息: Mengshan Ju,Shiming Wan*,Peter D.Clift,Wenqiang Pei,Dongfeng Jiao,Jin Zhang,Wenjun Jiao,Debo Zhao,Zhaojie Yu,Zehua Song,Anchun Li,2024.History of human activity in South China since 7cal ka BP:Evidence from asediment record in the South China Sea.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DOI:10.1016/j.quascirev.2024.108683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7379124001847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2

4 多国开展极地地区海底探测和测绘 2024-05-13

近日,澳大利亚南极局首次使用“南极光”号破冰船声学仪器,测绘莫森站周边水域海底地形,以强化对南大洋水域科学研究,并提升相关水域航运安全。澳大利亚南极局测绘及空间数据部主任乌苏拉•哈里斯表示,该破冰船所获数据将用于绘制新的海底地图,以支撑澳对南大洋渔业资源、海底地形等方面研究。另外,由意大利和德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乘坐意大利破冰船“劳拉•巴斯”(Laura Bassi)号在南极进行了考察和探测,并发现了一处新的海底火山链。该火山链位于北维多利亚地彭内尔海岸以外海域,距离德国冈瓦纳站数百千米。该火山链在海底延伸约50千米,最宽处达到15千米,高度达1000米。研究人员还在该区域发现了第二条较小的海底火山链。此外,冰岛海洋与淡水研究所启动了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项目,旨在绘制冰岛周围的海底地形。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信息网 点击量:4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