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注岛礁

关注岛礁共计 274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自然资源部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024-06-11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通知》提出了5方面10条要求,进一步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建立健全调查评估和预警监测体系。一是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充分利用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基线调查成果,开展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评估,掌握珊瑚礁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等,纳入海洋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自然资源“一张图”,逐步构建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业务体系。二是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明确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范围、重点区域、关键指标等,逐步完善连续观测监测和早期预警监测业务体系。 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一是强化珊瑚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珊瑚礁实行严格保护。对生态保护红线外新发现的造礁石珊瑚和修复后新形成的珊瑚礁,根据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和划定规则适时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探索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有保护潜力的珊瑚分布区纳入自然保护地。二是加强涉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项目用海用岛管控。禁止采取迁地移植修复。 科学实施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一是强化分类施策,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二是加强生态修复项目监测监管。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单位要严格落实修复方案要求,并预留资金开展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测、效果评估以及后期管护等工作。自然资源部相关海区派出机构要采取抽查方式进行监督检查。 探索推进珊瑚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探索开展珊瑚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于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结果,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生态价值核算试点,并将珊瑚礁生态系统纳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和民众参与珊瑚礁保护修复。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预警监测、修复技术、修复成效评估、监管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标准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珊瑚礁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领域科研平台建设。开展珊瑚礁生物多样性演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变化响应、珊瑚敌害生物防控、生态系统退化和适应机制、恢复潜力提升等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珊瑚礁生态站试点建设。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国际交流。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部 点击量:4

2 澳大利亚珊瑚礁的快速恢复为修复海洋带来希望 2024-05-21

在历经一个世纪的功能性灭绝之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海岸线的珊瑚礁成功修复。阿德莱德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称,2020年底,沿着南澳大利亚最繁忙的海岸线建造了14个石灰岩巨石礁,这一栖息地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变成一个繁荣的海洋大都市。这种恢复速度表明,即使是严重退化的海洋系统也可以保持潜在的韧性,能够通过有效的恢复工作实现快速的环境恢复。这为世界各地海洋生态系统的未来带来希望。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信息网 点击量:217

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海珊瑚中新兴和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4-05-21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丘耀文研究员团队揭示了南海典型珊瑚礁区珊瑚中新兴和传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NBFRs、PBDEs、DPs、PAHs、OCPs和PCBs)的组成、含量及其潜在来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主流期刊Chemosphere上。 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和化学污染,正在威胁着珊瑚的生长甚至生存,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珊瑚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典型的POPs,包括多环芳烃(PAHs)、传统POPs(如: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和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如:多溴联苯醚(PBDEs)、得克隆(DPs)和新溴代阻燃剂(NBFRs),这些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于降解,并且具有亲脂性,易于通过食物链(网)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累积而危害生物体,特别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健康。我们在南海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和海南的三亚湾鹿回头岸礁海区,采集了43个珊瑚(12属、20种)样品,分析了其中88个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珊瑚中∑16PAHs、∑23OCPs、∑34PCBs、∑8PBDEs、∑2DPs和∑5NBFR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0.7±34.6、5.20±5.10、0.197±0.159、3.30±3.70、0.041±0.042和36.4±112 ng g-1 dw,其中,PAHs和NBFRs是含量最丰富的有机污染物,它们可能是未来珊瑚生长的危险污染物;与其它海区珊瑚中的污染物含量相比,南海珊瑚中的POPs含量相对较低;此外,南海块状的滨珊瑚(Porites)中POPs(PBDEs除外)的含量显著高于枝状的鹿角珊瑚(Acropora)和杯形珊瑚(Pocillopora);枝状的珊瑚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相对容易吸附更多的污染物,而块状珊瑚具有较致密的结构、更易保留污染物。 该研究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南海珊瑚中POPs污染数据,特别是卤化阻燃剂(HFRs,包括PBDEs、DPs和NBFRs),填补了南海珊瑚中的相关研究空白,结果还可作为HFRs的基线调查数据。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南海珊瑚中POPs的科学认识。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团队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ao-Wen QIU*,Jun LI,Mei-Xia ZHAO,Ke-Fu YU,Gan ZHANG,2024.The emerging and legacy persistent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corals of the South China Sea.Chemosphere,359(2024)14232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4.142324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199

4 全球珊瑚礁正在经历第四次大规模白化 2024-05-13

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称,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第四次,同时也是十年来第二次大规模珊瑚礁白化事件。随着全球海洋持续变暖,珊瑚礁白化现象越来越频繁和严重。自2023年初以来,所有热带地区均已证实珊瑚礁出现大规模白化现象,包括美国佛罗里达州、加勒比海、巴西、东热带太平洋、澳大利亚大堡礁、南太平洋大片地区、红海、波斯湾和亚丁湾。此外,在印度洋的其他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毛里求斯、塞舌尔、特罗姆林、马约特岛和印度尼西亚西海岸也出现了大范围的白化现象。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管理局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珊瑚礁调查报告显示,2023~2024年大堡礁珊瑚白化现象极为严重,受飓风、洪水、棘冠海星暴发等影响,珊瑚礁所遭受损失影响高于往年。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2010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