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共计 4,047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自然资源部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2024-06-11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通知》提出了5方面10条要求,进一步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建立健全调查评估和预警监测体系。一是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充分利用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基线调查成果,开展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评估,掌握珊瑚礁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等,纳入海洋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自然资源“一张图”,逐步构建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业务体系。二是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明确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范围、重点区域、关键指标等,逐步完善连续观测监测和早期预警监测业务体系。 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一是强化珊瑚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珊瑚礁实行严格保护。对生态保护红线外新发现的造礁石珊瑚和修复后新形成的珊瑚礁,根据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和划定规则适时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探索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有保护潜力的珊瑚分布区纳入自然保护地。二是加强涉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项目用海用岛管控。禁止采取迁地移植修复。 科学实施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一是强化分类施策,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二是加强生态修复项目监测监管。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单位要严格落实修复方案要求,并预留资金开展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测、效果评估以及后期管护等工作。自然资源部相关海区派出机构要采取抽查方式进行监督检查。 探索推进珊瑚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探索开展珊瑚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于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结果,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生态价值核算试点,并将珊瑚礁生态系统纳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和民众参与珊瑚礁保护修复。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预警监测、修复技术、修复成效评估、监管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标准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珊瑚礁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领域科研平台建设。开展珊瑚礁生物多样性演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变化响应、珊瑚敌害生物防控、生态系统退化和适应机制、恢复潜力提升等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珊瑚礁生态站试点建设。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国际交流。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部 点击量:4

2 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运抵作业海域 2024-06-11

5月29日,经过长达17天、超1300海里的远航,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抵达流花油田海域,为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年内投产奠定基础。海葵一号”是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海洋装备,由近60万个零部件组成,总重近3.7万吨,相当于3万辆小汽车,高度接近30层楼,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海葵一号”按照百年一遇恶劣海况进行设计,设计寿命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海葵一号”是世界上首个集成了海洋一体化监测、数据集成平台、机械设备健康管理等多系统的“数智化”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运抵后,将通过12根长达2570米的系泊缆,与提前布设于深海的锚腿进行连接,漂浮在水深324米的大海上工作。油田在国内首创“超300米深水导管架+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开发新模式,为我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全新选择。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3

3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动力学研究室在白令海海冰变化及其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4-06-11

海冰作为气候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对全球气候的调节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极地区气候的加速变暖现象导致北极海冰呈现加速减少的趋势,这一变化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在过去十年中,白令海的海冰覆盖面积持续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引发了区域水文环境、大气环流、生态系统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显著转变。深入探究白令海海冰的动态变化及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对于全面理解该区域的气候环境、生物种群的迁移模式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机制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然而,受限于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目前对于白令海海冰的全面综合分析尚显不足,尤其是在海洋热量输送对海冰变化影响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化。我所海洋动力学研究室创新性采用经验正交分析方法量化风场和海洋热量输送对海冰的强迫,对风场在海冰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本项研究选取了1979至2021年间白令海三月份海冰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这一时期接近白令海海冰覆盖面积的最大值。通过综合分析风场和海洋热量输送对海冰变化的相对贡献,本研究提出风场对局部海冰变化的直接影响在观测期内相对有限。具体而言,在不到观测期一半的时间内,风场对海冰面积具有直接控制作用,而在其余时间内,海洋热量输送则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近十年来白令海海冰覆盖面积持续低于平均水平的现象,可以归因于白令海北部陆架海域风场散度的持续加强以及东向热量输送的减弱。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海冰变化的区域性驱动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预测未来海冰覆盖趋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项研究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II期等科研项目的资助。论文题为"Is Only the Wind Field Controlling the Maximum Sea Ice Area in the Bering Sea?",由王维波副研究员担任第一作者,其他合作作者包括靖春生研究员和郭小钢研究员。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3JC020790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4

4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菲律宾海板块演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4-06-11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底岩石圈演化科研团队在菲律宾海板块演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菲律宾海板块是西太平洋汇聚发育的巨型沟-弧-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显示,该板块在向北迁移过程中自西向东依次形成了一系列的弧后盆地以及残余弧和活动弧。始新世期间形成的西菲律宾海盆是菲律宾板块的组成部分,然而对该海盆的形成演化过程的理解存在较大争议。 近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运行的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海底岩石圈演化研究团队对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在西菲律宾海盆内执行的多个航次的基底岩石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年代学、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西菲律宾海各关键构造位置的岩石成因与地幔深部过程。创新性地提出了以脊-柱相互作用为动力源的西菲律宾海盆三阶段形成演化的新模式。 西太平洋俯冲汇聚系统是本研究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团队过去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弧后盆地的岩浆作用和地质演化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尤其在南海、西菲律宾海盆等地区发现了以脊-柱相互作用为动力源的弧后盆地地质演化过程并构建了新的地质演化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引用。本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Nature系列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Environment》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鄢全树研究员。本项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4-01473-w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点击量:0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