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要资讯

重要资讯共计 722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日本加速创建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理论体系 2023-12-09

10月12日,日本东北大学和日本海洋科技中心(JAMSTEC)联合成立的“海洋生态系统变化高级研究所”(WPI-AIMEC)获批纳入日本“世界级研究中心计划”(WPI),成为该计划第18个、海洋科学领域第1个获批的研究中心,将在未来10—15年每年获得最高14亿日元(折合约7000万元人民币)资金支持。 “海洋生态系统变化高级研究所”拟在海-气-生态相互作用、海洋生态的环境适应机制、海洋生态变化预测等方面展开观测、实验与模拟研究,加速创建海洋与生态系统变化的理论体系。 日本“世界级研究中心计划”自2007年启动,是日本最高级别科学研究计划之一。(熊萍编译) 查看详细>>

来源:日本东北大学 点击量:2

2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正式出版 2023-11-29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黄宗国、林茂和王春光三位研究员,组织我国相关机构的近百位海洋专家学者,以世界海洋生物的研究作为背景材料,基于中国有资料记录的海洋生物调查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丛书分为7个分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概论》《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中国海洋浮游生物》《中国海洋游泳生物》《中国海洋底栖生物》《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 该丛书是全面反映中国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一套丛书,也是涉及物种非常全面的一套丛书。书中内容以世界海洋生物的研究作为背景材料,以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主线,以中国海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及底栖生物为主要内容,侧重于中国海域生物编目和形态,通过彩色图集的展示和文字上的进一步论述,全面反映了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 丛书围绕着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属性,更新了中国已知海洋物种的“家底”,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海洋生物各层次和组分的多样性,同时专论了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生态系统,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近年来海洋生物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丛书涉及物种全面,内容系统完整,是目前国内首部集大成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成果拓宽和加深了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科普价值。丛书的出版将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和保护研究,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的一项前瞻性成果,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469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秋季北极海冰减少增强冬季乌拉尔阻塞及欧亚大陆冷异常机制 2023-11-29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罗德海团队在JCR一区Atmospheric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秋季喀拉海-东西伯利亚海(Kara-East Siberian Sea,KESS)海冰减少有利于增强冬季乌拉尔阻塞以及欧亚大陆高纬度冷异常的物理机制,为冬季欧亚大陆高纬度气温变化的季节预测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几十年,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3倍以上,北极海冰急剧减少。以往研究表明,北极海冰减少与欧亚和北美大陆的极端寒冷天气密切相关。不仅冬季海冰会影响同期欧亚大陆极寒天气,秋季海冰也是冬季欧亚大陆气温变化重要的先兆因子。但秋季海冰对冬季欧亚大陆气温的影响并不稳定。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被认为是联系秋季海冰与冬季中纬度气候的重要媒介,很多模式却无法重现负位相NAO对秋季海冰减少的响应。因此NAO作为媒介的观点并不稳健。此外秋季海冰变化的区域敏感性也是冬季气候响应不稳定的关键原因之一,所以划分区域来研究海冰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2020年秋季北极海冰减少至1979年以来历史第二低值,KESS区域海冰却打破最低值记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姚遥等人(2021)发现,KESS海冰异常减少可通过影响乌拉尔阻塞(Ural Blocking,UB)促成了当年12月至次年1月中国的极端低温事件。但这只是个例分析,秋季KESS海冰影响冬季欧亚大陆气温是否具有普适性还不清楚。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和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秋季KESS海冰减少有利于增强冬季UB事件的强度并延长它的生命周期,进而降低欧亚大陆高纬度气温。秋季KESS海冰减少会激发上传行星波,减弱平流层极涡。弱极涡维持到冬季,引发下传行星波,减弱了乌拉尔地区的纬向风和经向位涡梯度。根据罗德海等人(2000,2014,2019)的非线性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经向位涡梯度减小,阻塞非线性增强,频散性减弱,能维持更长的生命周期。因此,弱的纬向风和经向位涡梯度为UB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背景环流条件。不仅如此,冬季持续发生的UB在2月下旬激发向上行星波,与弱极涡形成一个正反馈,有利于信号继续向春季传递,或许能为秋季北极海冰影响春季中纬度大陆气候提供新思路。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宋元元,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姚遥副研究员,合作者还有罗德海研究员和李元龙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75061,41975068,42150204和42288101)的资助,以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的支持。 论文信息:Yuanyuan Song,Yao Yao,Dehai Luo,Yuanlong Li,2023:Loss of autumn Kara-East Siberian Sea ice intensifies winter Ural blocking and cold anomalies in high latitudes of Eurasia.Atmospheric Research.295:107038.doi:10.1016/j.atmosres.2023.107038.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510

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通过原位实验证实天然气水合物可到达海表 2023-11-29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地球化学观点快报》(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基于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构建了天然气水合物上升时随水深变化的演化模型,并通过深海原位实验首次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可携带冷泉气体到达海表。 海洋中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丰富,其所蕴含的天然气资源总量相当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天然气水合物不稳定,海平面变化、海底地震、滑坡、开采不当等都有可能造成其失稳分解。由于甲烷气体具有较强的温室效应,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常发生的大规模环境变化,很可能与海底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有关。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性质、稳定性等做过各种实验、预测与评估,但截至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发生失稳在海洋中经历的上升过程仍未知,其携带冷泉中的甲烷气体在海水中能够到达的深度仍不清楚。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团队,利用“科学”号科考船及“发现”号ROV,在南海海域的陵水、海马和Site F冷泉区,利用活跃的冷泉喷口进行天然气水合物上升分解原位实验,并通过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实时监测天然气水合物上升过程中的相态变化。研究结果发现,水合物在海水中上升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形貌没有变化但存在气体逸出过程的亚稳态阶段,外围水合物分解与内部水合物生长共存的第二阶段,内部水合物完全分解的第三阶段。 通过对原位实验进行综合研判,发现水合物膜的形成能够大大增加甲烷气体的生存能力,携带甲烷气体到达较浅的深度甚至是大气,这可能是冷泉气体影响浅层水体或者大气环境的一种重要运输方式。该项研究细化了水合物分解过程与海水深度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气体水合物分解演化机制的理解,为天然气水合物上升分解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读博士马良为文章第一作者,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以及“科学”号科考船、“发现”号ROV运维团队支持。 论文信息及链接: Linag,M.,Zhendong,L.,Zengfeng,Du.,Xiong,Z.,Yitong,Z.,Xin,Zhang*.(2023).The direct 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gas hydrate decomposition with ocean depth.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27,9–14.https://doi.org/10.7185/geochemlet.2327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432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