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要资讯
3月1日是世界海草日,联合国呼吁采取更多行动保护海草。海草草甸被称为“蓝色森林”,仅占海底面积的0.1%,却储存了全球18%的海洋碳汇,为成千上万种鱼类、海马、海龟及其他海洋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数据显示,自1990年以来,全球海草草甸面积减少近30%、至少22种海草物种消失;每30分钟就有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海草草甸消失,主要驱动因素是海洋酸化、沿海开发和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联合国呼吁为海草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开展行动。儒艮与海草研究中心正与《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秘书处合作开展项目。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2近年来,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有效推动了水产种业、装备制造、休闲渔业等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但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新生事物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面临一些潜在风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关于完善我国海洋牧场行业准入退出机制的提案》。 九三学社中央提出,当前存在海洋牧场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准入源头监管薄弱、海洋牧场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区域性行业准入政策不够明确、海洋牧场质量安全评估技术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限制了海洋牧场功能的有效拓展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对此,九三学社中央提出4点建议。一是尽快制定海洋牧场行业分区分类准入指导意见。明确海洋牧场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监管职责,规范地方企业海洋牧场建设,严格招商引资项目准入,推进海洋牧场功能优化和布局调整,规避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指导沿海地市级政府发布实施由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海洋渔业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本地区《现代化海洋牧场行业分区分类准入指导意见》,对海洋牧场建设方式、建设规模、建设水平、功能布局、生态影响、配套设施、环境安全保障、关联产业发展、投入产出效益、财税政策支持、企业经营资格等提出具体要求。 二是严格审查认定海洋牧场企业主体经营管理资质资格。依据海洋牧场功能、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加强对海洋牧场项目企业经营管理主体资质资格审查,包括企业技术研发水平、专业人员配备、资金周转情况、规章制度建设等。制定《海洋牧场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完善海洋牧场行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组织审查海洋牧场企业从业资格,颁发行业准入资格证,明确规定企业经营范围和业务种类。 三是规范海洋牧场综合体确权用海项目审批和技术论证。针对海洋牧场综合体确权用海项目,补充制定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海域使用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技术要求。把海洋牧场平台建设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海洋牧场选址科学性、建设规模及建设方式合理性、功能布局合理性、区域生态风险评估、配套设施建设、产业链拓展延伸、利益冲突与环境安全等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严格审查。规范编制各类技术论证报告,建立完整清晰的海洋牧场项目申报审批制度。 四是完善海洋牧场经营管理企业主体退出机制。在现有海洋牧场示范区年度考核评价基础上,增加海洋牧场生态环境第三方监测评价和公众评估,细化考核标准,完善考核程序。探索建立海洋牧场企业激励和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企业信用评价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研究制定海洋牧场建设管理企业主体退出的地方性管理规定,明确退出标准和退出路径,制定相关海洋产权交易、海洋生态补偿等退出保障措施。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0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测绘中心海洋空间基准与地理信息团队牵头编制的《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转换技术规范》(CH/T 2021-2023)(以下简称《规范》)行业标准通过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获得批准、发布。本《规范》将于2023年6月1日起实施。 2021年,该《规范》在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的支持下顺利立项,由海洋一所牵头,联合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制。该《规范》规定了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转换的基本要求、数据预处理、基础模型构建、基准转换步骤、质量控制与精度评价、成果汇交等内容,适用于我国管辖海域的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转换。 该规范对我国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转换提供了技术指导,其实施对解决我国陆海基准统一、为获取我国陆海无缝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提供技术标准支撑、开展自然资源陆海统筹规划和调查、支撑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点击量:0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联合研制的全球浪潮流耦合海洋气象数值预报子系统于2023年2月21日通过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式转入业务化运行。 海洋环境不仅直接关系到减灾防灾和生态保护,而且由于海洋巨大的热容量,海洋控制着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台风等极端天气的演化。因此,海洋与大气领域密切的科研合作,不仅能提升对地球系统的科学认知,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提升海洋和极端天气以及气候的预报预测能力。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带领团队,原创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论,并揭示了潮流混合在海洋环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打破了国内外海浪、潮流、环流长期分治的动力学框架,提出了海洋动力系统的思想,建立了国际首个浪潮流耦合数值模式,本质性提升了海洋模式的模拟能力。美国和欧洲等多个海洋模式组均借鉴我所海洋模式发展的经验与做法,其模式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海洋模式是地球预报系统的核心分量模式之一,但从海洋模式转化为业务预报系统仍需要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在乔方利研究员和沈学顺研究员综合协调下,通过我所与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核心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基于我所自主研制的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联合研制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海洋气象数值预报子系统。该系统经过完整的系统测试和试运行,最终通过业务化运行评审。按照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的命名规则,该系统正式命名为“CMA-GFS 1/10°全球浪潮流耦合海洋气象数值预报子系统”。 2018年12月27日,我所与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在北京联合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开启了海洋与大气耦合业务化预报系统的建设工作。2019年双方密切合作完成了浪潮流耦合模式业务监控环境的开发,并开始系统试运行,2019年12月完成检验程序的开发和安装,实现检验程序自动化运行,建立了实时运行的全球海洋准业务化预报系统,并开始为业务预报中心实时提供海洋气象数据预报产品。2020-2021年,重点开展了准业务化预报系统的检验与优化调整。2022年7月完成了系统升级,包括升级同化系统、延长预报时效至10天和完善业务监控脚本等,固化了系统所需的海洋观测数据业务化传输功能。然后经过5个月的各种文档准备,2022年12月30日,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科技业务处组织专家对CMA-GFS 1/10°全球浪潮流耦合海洋气象数值预报子系统进行了业务化运行测试,测试结论为“满足业务准入条件”。2023年2月21日,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组织了以李泽椿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通过了包括全球浪潮流耦合海洋气象数值预报子系统在内的CMA-GFS V4.0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业务升级评审。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