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共计 4,069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科研人员攻克海藻胶生产新技术 2024-06-28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一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牵头完成的“卡拉胶海藻资源功效挖掘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等奖。 我国是卡拉胶原料生产大国。目前卡拉胶产品消费量快速增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传统海藻加工生产是高耗水、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实现绿色生物制造、发展精深加工可以延伸卡拉胶产业链,是发展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环节。 海洋一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团队创立以鲜海藻为原料生产海藻胶的新技术,显著降低了传统生产所需海藻晾晒和存储等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该团队研发了卡拉胶海藻植物空心胶襄和软胶囊,从根本上解决动物明胶软胶存在的重金属超标、异味大、易粘连、保质期短易与药物反应等诸多安全性隐患,已申报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在国内外药品和保健品行业推广应用。团队还创制了新型分子结构的硒化卡拉胶产品并制定了硒化卡拉胶国家标准,以此构建了富硒功能食品产业链,实现海洋生物产业、农业种养业和功能食品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近年来,海洋一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团队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新产品创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科技成果,在20多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建成生产线30多条,创制出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新产品30多个,开发海藻硒多糖等海洋保健食品22个,研制海藻胶植物空心胶和海植物软胶等药用辅料5个。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点击量:0

2 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2024-06-28

6月19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结果显示:近年来北海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部分区域生态状况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初见成效。 公报以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数据为基础,全面呈现了北海区海洋生态格局和状况,述了盐沼、海草床、牡蛎礁、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状况和变化趋势,总结了绿潮、赤潮和局地性生物暴发等海洋生态灾害发生情况。 公报显示:北海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等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指数均处于稳定状态,生境状况无明显变化,局部海域呈富营养化状态。海草床生态系统状况为优良,盐沼生态系统状况为中等及以上,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状况基本稳定。黄河口、辽河口等典型生态系统状况持续向好,西太平洋斑海豹等珍稀濒危生物种群逐步恢复,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2023年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2022年有所减少,绿潮和局地性生物暴发等生态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北海局会同沿海各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综合利用卫星、无人机、船舶、浮标、雷达等监测手段,建立了“天-空-海-岸”四位一体的预警监测体系,完成8大类、36项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全面完成黄河口、渤海湾和曹妃甸海草床等68个海洋典型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价和预警工作,基本摸清北海区海洋生态系统分布格局,逐步握典型生态系统现状和演变趋势,有效应对海洋生态风险和问题,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点击量:0

3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交付 2024-06-28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6月24日在广州交付。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为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建造。 该船冬季可航行于我国黄海和渤海海域进行冰区海洋环境监测调查,并兼顾冰区救助,同时具备夏季在极地海域的科学考察能力。 “极地”号船长89.95米、型宽17.8米、型深8.2米,设计航速15节,在1米厚的当年冰冰区中的破冰航速可达2节。 该船总吨位4600吨,续航力为14000海里,一次补给可以保障全船60人在海上生活80天。 该船搭载了多种海洋调查设备,能够承担海冰、三维水体、地球物理、大气等海洋环境的综合观测调查任务。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部 点击量:0

4 东海生态中心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仔稚鱼分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4-06-28

6月3日,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专业技术团队在仔稚鱼分类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以“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DNA Barcoding Identification of Pholis fangi Larvae and Juveniles in the Yellow Sea”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Fishes(JCR 2区)。 该研究通过传统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的结合,对方氏锦鳚的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描述了方氏锦鳚从卵黄囊仔鱼到稚鱼的发育变化特征,掌握了方氏锦鳚早期发育阶段在黄海南部海域的分布格局。该研究还发现,黑色素细胞在锦鳚属仔鱼和稚鱼发育阶段有显著差异,黑色素细胞的分布特点可有效区分锦鳚属仔鱼和稚鱼。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鱼类的早期生活史以及产卵场、育幼场的分布特征,可建立基于鱼类生活史及其生境变化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该研究先后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自然资源部东海局青年海洋科技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部 点击量:0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