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要资讯

重要资讯共计 783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我国最大海上光伏电站在江苏连云港开工建设 2024-06-05

5月19日,我国最大的海上光伏项目——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在江苏连云港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全面建成后,将与中核集团田湾核电基地相互耦合,形成总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项目预计今年9月首次并网。明年全容量并网后,年均上网电量将超20亿度,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7万吨。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0

2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共创海洋减灾防灾保障系统 2024-06-05

2024年5月13至16日,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副局长Ambun Dindang先生和Diong Jeong博士访问我所,对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六年不间断支持其海洋业务化预报表示感谢,并商讨联合开展马来西亚国家第二代高分辨率海洋业务化预报系统建设事宜。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带领海洋数值预报科研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套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成功打造了马来西亚第一代业务化海洋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自2018年3月1日投入业务化运行以来,至今已稳定服务六年,为马来西亚科学应对多起海上突发事件、保障海上安全以及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标志着中马双方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也反映了我国在海洋预报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同。 在来访期间,双方共同回顾了自2010年以来在海洋环境预报领域的紧密合作历程和关键科研进展: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9日我所研制的海洋预报系统在马来西亚气象局成功安装并开始测试运行;经长时间检验和内部使用,系统自2018年3月1日起正式转入业务化运行并每日提供海洋业务化预报产品,马来西亚气象局通过其官网发布海浪、海水温度和环流等要素未来3天的数值预报产品,六年多以来,其每日发布的数据产品已成为马来西亚海洋环境安全与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回顾过往成功合作的同时,双方又深入探讨了马来西亚新一代海洋数值预报系统的技术需求与设计细节。基于前期成功合作经验,马来西亚气象局将继续委托我所负责新一代高分辨率海洋数值预报系统的研发工作,同时开展相关技术转移与操作培训,以确保马来西亚自主海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 此次来访进一步强化了双方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也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预报理论与技术创新树立了应用典范。5月21日,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局长Muhammad Helmi bin Abdullah先生专门致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期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模式FIO-COM在马来西亚第二代海洋预报系统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希望将合作拓展到海洋突发事件应对、海洋再分析数据制作与共享和气候业务化预测等领域。未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将继续发挥在海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优势,为保障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全球海洋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点击量:0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要隆升起始于中新世 2024-06-05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基于孟加拉湾沉积岩芯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铅(Pb)同位素组成,结合蒙特卡洛模拟的同位素混合模型,首次定量重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以来孟加拉湾沉积物来源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结合古地理证据,提出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要隆升期可能不早于中新世的新认识。同时,研究提出喜马拉雅造山带在中新世可能由西向东渐进式发展,并在晚中新世逐渐形成类似现代海拔高度的山脉。 在65-55百万年前,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导致的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被认为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构造活动之一。大范围地形抬升驱动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河流系统的重组,进而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历史至今仍然不清楚。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古高程定量重建难度大,鲜有结果发表,导致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起止时间和构造运动过程仍存争议。 本研究基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21航次在孟加拉湾南部钻取的758站位岩芯为研究材料,研究人员利用Stoke离心法提取了粘土粒级的陆源沉积物,通过稀土元素和Pb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定量重建约束了24个百万年以来的物质来源演化历史,限定了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起止时间以及可能的构造运动过程。本研究证明了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定量约束长时间尺度沉积物来源的可靠性,这对于未来边缘海岩芯沉积物来源的定量示踪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沉积物来源示踪结果显示,约23百万年前,喜马拉雅风化剥蚀的陆源碎屑物质开始进入孟加拉湾,恒河、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依次成为孟加拉湾沉积物的主要物源,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可能是主要驱动因素。同时,鉴于三条河流分别发源或流经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部、中东部以及东缘,研究人员推断喜马拉雅山脉在中新世期间可能发生了由西向东的渐进式变形,最终导致西部河流沉积物入海时间早于东部。这项发现得到了喜马拉雅锆石裂变径迹和云母Ar-Ar数据支持。 基于上述结论,研究团队认为在约37百万年前,印度和亚欧板块已经发生碰撞,古青藏地区的古海拔高度达到了最高约5千米,而此时喜马拉雅河流的陆源物质尚未进入孟加拉湾;在约23百万年前,板块构造运动加剧,随之引发喜马拉雅山脉的快速隆升促使了喜马拉雅河流开始发育,导致发源于山脉西侧的恒河的陆源物质首先进入孟加拉湾;在23至12百万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构造活动向东逐步发育,导致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的沉积物进入孟加拉湾,并最终在晚中新世阶段形成了与现代相似的南亚流域和喜马拉雅山脉地貌。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宋泽华,通讯作者为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Zehua Song,Shiming Wan*,Zhaojie Yu,Mingyang Yu,Christophe Colin,Yi Tang,Jin Zhang,Hualong Jin,Debo Zhao,Xuefa Shi,Anchun Li.(2024).The major uplift in Himalayas was no earlier than the Miocene:Evidence from marine sediment record in the Bay of Bengal.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648:112275.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24002645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0

4 “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陆地完工 2024-05-27

近日,山东青岛造船厂建造的“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实现陆地完工。据介绍,该网箱总高度71.5米,直径70米,全潜状态设计养殖水体达9万立方米,是目前我国应用海域最远、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功能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装备。该养殖网箱通过搭载自动投喂系统、水文水质气象测量系统、水下成像系统、水下补光系统及生物量监测系统等智慧化养殖设备,可实现陆海联动,搭建一体化数字化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深远海无人养殖功能。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195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