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Energy 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 Advanced ener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共计 23,219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我国自主研发新型非线性隔震装置首次应用 2024-04-19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非线性隔震装置近日在新疆阿克苏220千伏白水变电站首次应用。 近日,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型非线性隔震装置在新疆阿克苏220千伏白水变电站首次应用。该装置攻克了轻型结构隔震设计的技术难题,将有效提升变电站主控楼内二次机柜抗震安全能力,为电网灾害防御注入科技动力。 该技术攻关项目负责人刘振林表示,轻型结构的隔震设计面临刚度与灵敏度的双重挑战。由于轻型结构重量小,要求隔震装置必须具有极低的刚度以有效隔离地震力,同时还要避免因低刚度而过于敏感,影响设备正常运行。为此,轻型结构的隔震装置,应具备对地震作用的准确识别和保护机制,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精确响应。 经过科研团队深入研究,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创新性地研发了三项核心技术:准零刚度隔震技术、被动保护控制技术和积木式拼接应用技术。这些技术实现了低刚度、防误动和模块化的应用目标,为电网地震灾害防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查看详细>>

来源:能源界 点击量:3

2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漂浮式风电平台吊装塔筒 2024-04-19

4月18日,由明阳集团研制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OceanX”在继浮式基础下水后,正式进入塔筒吊装阶段,此举标志着全球首创的双风轮、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全球首创“V”字型塔架结构,助力风机形态革命塔筒是风机的关键部件。和普通“I”字型风机不同,“OceanX”为全球首次采用“V”字型塔架结构。两座塔筒共用一个漂浮式基座,以“V”字型排列,搭载两台明阳MySE8.3-180超紧凑半直驱海上风机,总容量达到16.6MW。作为全球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该平台可应用于水深35米以上的全球广泛海域。 此外,创新式的长椭圆型塔筒较传统圆形塔筒提升了风电平台的对风效率。“OceanX”两座塔筒截面形状为长椭圆型,这样的设计使塔筒的长轴面受风面积远大于短轴面,当风向和风电平台出现一定夹角时,塔架受风面积增大,风力可为整个风电平台提供额外的偏航动力,使风电平台更快的对风,从而提升风能利用效率。同时在极端台风工况下,它的随风特性能使风电平台快速实现自动偏航对风,从而大大降低塔架和风电平台的极限载荷。 塔筒内部还计划安装电梯及阶梯踏板两用通道,能够保证工作人员上下主机的舒适度。拓展拉索系统应用边界,极致降低载荷 除了在塔架结构、塔筒形态上的创新外,“OceanX”实现了跨学科的融合创新,巧妙利用塔架系统空间结构,借鉴并将常用于桥梁上的拉索系统应用在“OceanX”上。 拉索系统的设计使塔架系统和浮式基础形成张紧系统,并改变了传统风机载荷传递路径——传统风机叶轮载荷及塔筒重力载荷通过塔架传递至基础。而“OceanX”由于采用了拉索系统,塔架重力载荷可分散至拉索,塔架只承担部分叶轮载荷。这样的设计使塔架载荷大大降低,从而保证了塔架结构的轻量化设计。 明阳集团表示,在塔筒吊装完成后将继续进行后续的安装工作,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完成该风电平台的组装。 五年磨剑终不负匠心。2020年4月,“OceanX”双转子漂浮式风电平台1:10缩尺比样机在德国Quarry湖试运行,同年10月完成了在波罗的海为期2个月的海上运行,期间经历了等效到全尺寸高达72m/s的风速和30米波高的极端环境考验,并顺利获得权威机构DNV签发的可行性证书。 从风电抗台风技术领创,到海上大兆瓦机组引领,再到深远海漂浮式风机领航,明阳集团一次又一次实现自我超越,掀起一轮又一轮海上风电技术创新浪潮,依托先进技术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不断延拓海上风电开发边界。这一次,明阳集团再次领潮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创新,为人类文明走向深远海树立了标杆。 作为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推动者和技术引领者,明阳集团未来将持续聚焦海洋能源技术突破,引领行业创新浪潮,用前沿科技探索海洋文明,为人类获取海洋馈赠、拥抱海洋新时代开启未来。 查看详细>>

来源:能源界 点击量:0

3 单原子层薄金片首次制成 2024-04-19

科学家首次成功制造出只有单原子层厚度的金片。这种材料被称为“Goldene”。研究人员称,这赋予了黄金新的特性,使其可应用于二氧化碳转化、制氢和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等领域。研究结果发表在16日出版的《自然·合成》杂志上。(图片来源: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站)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能源网 点击量:1

4 新研究将金属废料转为制氢催化剂 2024-04-19

英国诺丁汉大学化学学院和工程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金属加工的副产品——金属屑的表面具有纳米级的微小台阶和凹槽纹理。这些结构可锚定铂或钴的原子,从而形成一种新型水电解制氢催化剂。该研究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材料化学杂志A》上。 氢是一种清洁燃料,可用于产生热量或为车辆提供动力,其燃烧的唯一副产品是水蒸气。 水电解是最有前途的绿色制氢途径之一,但其制备过程中需要铂等稀有且昂贵的元素来做催化剂。随着全球贵金属供应紧张和价格不断上涨,人们迫切需要找到替代传统电催化剂的新方法。 此次,研究人员利用磁控溅射在金属切屑表面产生“铂原子雨”。然后,这些铂原子聚集成纳米颗粒,紧密贴合在切屑纳米级凹槽上。与最先进的商业催化剂相比,新方法的铂负载量较低。通过将28微克的贵金属“撒”在1平方厘米的切屑上,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实验室规模的电解槽。其运行效率为100%,每分钟仅用一块切屑即可产生0.5升氢气。 研究人员表示,由切屑制成的电催化剂有可能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新技术解决了两大问题。首先,它能使用尽可能少的贵金属来生产绿氢;其次,它可在一个过程中对航空航天工业中的金属废料进行升级改造。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能源网 点击量:0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