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共计 2,146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葡萄牙牡蛎四倍体速长新品系选育及产业化推广应用获重要进展 2024-06-16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喻子牛研究员团队,在葡萄牙牡蛎四倍体速生新品系选育及产业化应用方面获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在应用新型诱导技术成功建立葡萄牙牡蛎四倍体群体后,开展了其持续3代选育,获得的选育系在生长率、存活率和倍性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应用到了三倍体牡蛎苗种产业上,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水产领域专业期刊《Aquaculture》,副研究员秦艳平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喻子牛和研究员张跃环为并列通讯作者。 葡萄牙牡蛎(又称福建牡蛎)是我国产量最高的牡蛎种类,是福建、广东和广西沿海的主要养殖种;但养殖的二倍体因个体较小、品质平庸等导致效益较低。推广三倍体养殖是解决问题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是规模化三倍体生产的根本方法;因此,四倍体良种直接关系其种业升级发展;团队通过葡萄牙牡蛎四倍体的连续选育,获得了优良选育品系。 国内外尚无关于葡萄牙牡蛎四倍体持续选育和产业应用的报道。该研究对四倍体进行了持续3代的选育,成功获得了一个葡萄牙牡蛎四倍体的快速生长新品系,并对相关性状(生长、存活、性比、倍性组成和优势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选育组的生长率显著快于未选育组,壳高增长的选择优势由第一代(S1)的7.80%提高到第三代(S3)的34.68%;(2)选育代数的增加并未对存活率产生显著影响,两个组别没有显著性差异;(3)随着选育代数的增加,选育组中染色体丢失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其四倍体倍性更加稳定;(4)选育组保持完全可育,并呈现雄性比例高的特点。随后,团队把选育系应用到三倍体的产业化应用上,显著提高了葡萄牙牡蛎的养殖效益和三倍体良种覆盖率,在华南沿海获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为沿海地区牡蛎种业发展做出了有效贡献。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海南省重点研发、福建省科特派项目和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4.741127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0

2 研究揭示南海次表层涡旋形成的非绝热强迫机制 2024-06-16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经志友团队,在南海次表层涡旋的形成过程与动力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博士研究生刘余亿为第一作者,研究员经志友为通讯作者。 中尺度涡旋蕴含海洋超过90%的动能,是海洋物质能量循环的主要动力载体,同时也是贡献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关键动力过程。不同于表层强化的中尺度涡旋,海洋内部次表层涡旋是一类透镜状、低位涡、生命周期较长的特殊涡旋,能够携带源地异常性质水体输送至数千公里以外的海区,且难以被卫星遥感观测所识别,关于其形成、演变过程及动力学机制,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科学认识,更无法直接预报。 本研究基于高分辨率现场观测并结合再分析资料和位涡动力学分析,从边界层位涡通量收支新视角,揭示了南海典型次表层透镜状涡旋的形成过程与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大气非绝热强迫驱动的海面浮力损失是次表层涡旋形成的关键条件。秋冬季增强的海面浮力损失产生向上的位涡通量,减小反气旋涡的混合层位涡;次年春季大气热强迫驱动的海表升温,减弱海面浮力损失,逐渐向海表注入位涡,并抬升混合层,从而通过层化封存低位涡水至涡旋内部,最终在地转调整作用下形成海洋内部的透镜状中尺度涡旋。进一步分析表明,南海北部至少20%的反气旋涡在次年春夏季演变成为次表层透镜状涡旋。更重要的是,这些低位涡、透镜状次表层涡旋的形成,主要是由秋冬季海面降温(surface cooling)引起的海表浮力损失和地转调整所驱动,而非风场强迫(down-front wind forcing)。 本研究基于观测证据揭示了南海次表层透镜状涡旋形成的大气非绝热强迫新机制,对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理解卫星遥感难以直接观测的全球海洋次表层涡旋及其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该研究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Yuyi Liu,and Zhiyou Jing*(2024).Intrathermocline eddy with lens-shaped low potential vorticity and diabatic forcing mechanism in the South China Sea.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54(3),929-948.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75/JPO-D-23-0149.1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0

3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动力学研究室在白令海海冰变化及其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4-06-11

海冰作为气候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对全球气候的调节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极地区气候的加速变暖现象导致北极海冰呈现加速减少的趋势,这一变化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在过去十年中,白令海的海冰覆盖面积持续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引发了区域水文环境、大气环流、生态系统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显著转变。深入探究白令海海冰的动态变化及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对于全面理解该区域的气候环境、生物种群的迁移模式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机制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然而,受限于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目前对于白令海海冰的全面综合分析尚显不足,尤其是在海洋热量输送对海冰变化影响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化。我所海洋动力学研究室创新性采用经验正交分析方法量化风场和海洋热量输送对海冰的强迫,对风场在海冰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本项研究选取了1979至2021年间白令海三月份海冰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这一时期接近白令海海冰覆盖面积的最大值。通过综合分析风场和海洋热量输送对海冰变化的相对贡献,本研究提出风场对局部海冰变化的直接影响在观测期内相对有限。具体而言,在不到观测期一半的时间内,风场对海冰面积具有直接控制作用,而在其余时间内,海洋热量输送则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近十年来白令海海冰覆盖面积持续低于平均水平的现象,可以归因于白令海北部陆架海域风场散度的持续加强以及东向热量输送的减弱。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海冰变化的区域性驱动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预测未来海冰覆盖趋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项研究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II期等科研项目的资助。论文题为"Is Only the Wind Field Controlling the Maximum Sea Ice Area in the Bering Sea?",由王维波副研究员担任第一作者,其他合作作者包括靖春生研究员和郭小钢研究员。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3JC020790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32

4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菲律宾海板块演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4-06-11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底岩石圈演化科研团队在菲律宾海板块演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菲律宾海板块是西太平洋汇聚发育的巨型沟-弧-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显示,该板块在向北迁移过程中自西向东依次形成了一系列的弧后盆地以及残余弧和活动弧。始新世期间形成的西菲律宾海盆是菲律宾板块的组成部分,然而对该海盆的形成演化过程的理解存在较大争议。 近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运行的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海底岩石圈演化研究团队对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在西菲律宾海盆内执行的多个航次的基底岩石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年代学、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西菲律宾海各关键构造位置的岩石成因与地幔深部过程。创新性地提出了以脊-柱相互作用为动力源的西菲律宾海盆三阶段形成演化的新模式。 西太平洋俯冲汇聚系统是本研究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团队过去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弧后盆地的岩浆作用和地质演化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尤其在南海、西菲律宾海盆等地区发现了以脊-柱相互作用为动力源的弧后盆地地质演化过程并构建了新的地质演化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引用。本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Nature系列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Environment》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鄢全树研究员。本项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4-01473-w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点击量:33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