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要资讯
2023年5月19日上午,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向阳红05”船下水仪式在武汉举行。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中船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船七〇一研究所、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以及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出席了下水仪式。 在自然资源部党组的关心关怀下,在部相关司局的大力指导和各方共同努力下,“向阳红05”船坚持精细化质量管控,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项目稳步推进,按预定计划节点下水。 向阳红05”船总长85.6米,型宽16.4米,是一艘无限航区的综合科学考察船。本船采用吊舱推进器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主推进系统和侧推系统配合可实现船舶航行从0速到最大航速间的无级变速,满足测量船在不同作业条件下对航速的要求。船装有DP-1动力定位系统,可在任何海域实现高精度的定位作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航性和操作性。船体B级冰区加强,可在小块漂流浮冰况区域航行。船功能明确,主要用于海洋综合科考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调查。目前配有深水多波束、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浅地层剖面仪、船用自动气象站等调查设备以及长柱状取样器、万米地质绞车、8000米CTD绞车和CTD取样器、中央控制泵站、A型架、吊机等甲板操控支撑设备,满足“海、底、水样”等多功能多学科海洋综合调查的核心用途需要。本船的声学设备采用的导流罩充分借鉴了振动噪声控制先进技术,减低了船舶水下辐射噪声,降低噪音对水下测量精度的干扰。船上布设数据网络中心可实时掌握全船的科考进程和数据质量,并实时处理和了解调查的阶段成果等。 船舶下水后,南海局派出的监造驻厂团队将严格监促船厂认真按系泊试验大纲和改造工程计划,开展设备调试、性能测试和合规检查等各方面工作,保质保量、安全圆满按期于今年年底前交船。 船舶是南海局实施海洋监督管理和海洋科学考察的重要载体。“向阳红05”船是机构改革后,南海局下水的又一艘3000吨级综合科学考察船,为南海局重大型海洋装备增添了新的主力。建成交付后,必将为南海局在履行“两统一”职责,开展海洋监督管理、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科学考察和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部 点击量:13近日,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室副研究员林峰赴奥地利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参加K41017协调研究项目(CRP)第三次会议,并做项目研究进展汇报,同时提出了利用深海沉积物中210Pb和226Ra不平衡的异常现象寻找大洋埋藏的铁锰结核矿区位置的方法。此次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澳大利亚、日本、科威特、马来西亚、摩洛哥、挪威、菲律宾、西班牙、乌克兰、法国、摩纳哥、意大利、加拿大等国代表。 据悉该项目是IAEA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在海洋放射性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而发起的协调研究项目“海洋环境放射性水平及评价(LAMER)”。目前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林峰副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余雯研究员共同担任其课题NO.22159“西北太平洋天然及人工放射性核素的行为和作用及其在海洋学研究中的示踪应用”的首席科学调查员(Chief Scientific Investigator)。这也是自1990年以来我国首次参加IAEA海洋领域协调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数据收集更新西北太平洋放射性数据。研究可行、合理的环境放射性数据处理方法,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加深对西北太平洋海洋学过程的认识。这将有效提升我国在海洋放射性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水平,有助于加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5时值“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之际,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共同帮助与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赵明辉率领的“地质结构探测与地质灾害团队”,赴斯里兰卡开展前期实地台站考察与台站布设,实现了沿海城市长期的数据采集,进一步推进了国际开放数据平台建立,为解决斯里兰卡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斯里兰卡是我国在印度洋区域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是连接亚非欧的核心中转站。斯里兰卡海岸线绵长,区域基础地质研究十分薄弱,历史上地震、海啸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其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加、城市脆弱性凸显而导致地质灾害风险不断累积增强。因此,迫切需要部署地质地球物理监测台网,开展长期观测及研究,建立地震、海啸、滑坡等基础数据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灾害预防与经济发展服务。 研究团队针对上述问题,在斯里兰卡沿海城市马塔勒布设了9台短周期地震仪台阵,开展了连续地震台网观测实验,记录到多个天然地震数据及连续背景噪声波形数据。 此次布台实验获得的海量地震波形与背景噪声数据,为研究区浅层地质结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有望解决研究区浅层地质结构与地质灾害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对沿海城市的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15月13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实施6项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对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三类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碳汇计量监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作出规范,用于指导蓝碳生态系统调查监测业务工作。 2021年,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启动了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试点工作,在充分衔接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同步编制印发了红树林、滨海盐沼和海草床三类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与评估技术规程试行稿。经过一年多的试行,在充分验证了方法可行性的基础上,编制组结合实践并广泛听取各部门、各地方意见后,修订了试行稿,形成了印发稿。 2022年,随着蓝碳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启动了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试点工作,历时近两年编制完成了红树林、滨海盐沼、海草床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试行),并在黄河口、曹妃甸等我国蓝碳生态系统重要分布区域进行了试点方法验证。 蓝碳系列技术规程在充分吸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方法学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对三类蓝碳生态系统的调查内容、碳储量计算、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填补了蓝碳生态系统业务化调查监测技术规程的空白,对于摸清我国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本底和碳汇潜力,充分发挥海洋的固碳作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部 点击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