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Energy 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 Advanced ener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共计 3,370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90元、180元 2024-06-14

国际能源网获悉,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24年6月13日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调整的公告。 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4年6月13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降低190元、180元。调整后,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见附表。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及其他原油加工企业要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确保市场稳定供应,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不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的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消费者可通过12315平台举报价格违法行为。 附: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 查看详细>>

来源:国际能源网 点击量:0

2 权衡供应和需求前景,国际油价连续四个交易日上涨 2024-06-14

国际机构相互矛盾的供需前景预测,美国进口量骤增,石油库存增长,让交易商无所适从,然而数据显示美国通胀正在缓解,可能为美联储降息和提振经济开辟道路,国际油价在盘中振荡后继续小幅上涨。周四(6月13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2024年7月期货结算价每桶78.62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12美元,涨幅0.15%,交易区间77.67-78.89美元;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2024年8月期货结算价每桶82.7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15美元,涨幅0.18%,交易区间81.8-83.05美元。 国际能源机构在周三发布的2024年《石油中期展望》的报告中表示,未来几年石油需求增长将放缓,全球需求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而产量上升将在二十年代导致严重供应过剩。预计在本年代结束时,全球石油需求将稳定在每日1.06亿桶水平,2023-2030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仅仅增加320万桶,这得益于航空燃料和石化行业原料使用量的增加。 国际能源署在年度报告中表示,与近年一样,亚洲最大经济体将支撑石油需求增长,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由石化行业推动,而印度的运输燃料将大幅增长。相比之下,发达经济体的石油需求预计将继续结构性下降,从2023年的约每日4600万桶降至2030年的每日不到4300万桶,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过剩供应能力可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预计到2030年,全球石油日均总供应能力为1.138亿桶,比当前增加600万桶,比预计的全球日均需求1.054亿桶“惊人的”高出800万桶。这种全球石油产能过剩的预期可能会颠覆欧佩克及其减产同盟国目前采用的市场管理策略,对全球原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欧佩克月度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1.0446亿桶,2025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1.0631亿桶。美国能源信息署月度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1.0299亿桶,2025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1.0452亿桶。国际能源署月度报告预测2024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1.032亿桶,2025年日均约1.04亿桶。 与以往一样,每当国际能源署石油峰值论预测发布后,欧佩克秘书长都要以一些事实给予驳斥。周四,欧佩克秘书长盖斯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石油需求峰值不会出现,需求峰值论是一种危险的言论,尤其是对消费者而言,只会导致能源波动达到潜在的前所未有的规模。”他写道:“国际能源署曾经表示,汽油需求在2019年见顶,但汽油消费量在2023年达到创纪录水平,今年实际上还在继续上升。” 盖斯接着说,“当然,我们都想降低排放,但与此同时,我们都需要充足、可靠和负担得起的能源供应,两者不能脱钩。”他还说,“数十亿人尚未获得能源,而石油需求继续增加。鉴于我们今天看到的真实趋势,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不会在十年内达到峰值。” 本周一国际油价强劲反弹,周二以来持续小幅收涨,市场在等待更为清晰的影响美联储利率的消息。美联储周三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并有可能今年仅下调一次,低于此前预测的降息三次。较低的利率通常会促进经济增长,并提升原油需求。如果今年减少降息次数可能意味着原油价格上涨空间减少。 投资银行和石油经纪公司的分析师都在挺涨,不知道是否职业所致。这些机构多数分析师认为,在2025年石油供应量放松之前,石油市场至少会在第三季度收紧供应。投资银行Redburn Atlantic的分析师Peter Low预计,第三季度的石油缺口为每天170万桶,第四季度为每天150万桶,明年才会出现盈余。 渣打银行重申了此前的评估,即市场不仅能够消化欧佩克及其减产同盟国的额外产量,而且今年下半年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并延续到2025年。渣打银行分析师预测2024年第三季度出现特别大供应缺口每日为190万桶。在需求方面,渣打银行预计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在2024年增长168万桶,2025年日均需求增长141万桶,比年初的预测分别上调了30万桶和14万桶。 石油经纪公司PVM的分析师Tamas Varga在周四的一份报告中说,“市场反应和油价持续上涨表明,需求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石油库存量下降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是一个是否会发生的问题。但是就像降低利率一样,它会比预期来得晚,油价上涨的路径不会是一条直线。” 美国能源信息署将2024年原油价格预测每桶下调逾3美元,尽管该机构预计油价将在今年下半年反弹,但是在4月至5月期间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跌了8美元。美国能源信息署在6月份《短期能源展望》中说,“尽管我们预计油价将从6月初的水平上涨,但5月份低于预期的布伦特价格意味着我们对2024年的预测为每桶84美元,比我们5月份的预测低4%。” 美国能源信息署对2024年布伦特原油价格的预测比前一个月的估计每桶87.79美元下调了3.64美元。同时预测2024年WTI价格每桶79.70美元,比上次预测下调了3.35美元。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到2025年,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将达到每桶85.38美元,WTI原油平均价格将达到每桶80.88美元,均与上月的预测持平。 查看详细>>

来源:国际石油网 点击量:0

3 金、银、铜价格高位巨震 “超级大宗周期”成色存疑 2024-06-12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海外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作为今年以来领涨的三大龙头,黄金、白银、铜期货价格全线回调,COMEX黄金、LME铜主力合约假期分别下跌2.81%和2.61%,COMEX白银跌幅高达5.13%。 退潮情绪也传递至国内市场。期市方面,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沪金、沪银、沪铜主力合约昨日分别下跌3.14%、6.08%和2.30%。股市方面,A股周期类板块昨日大跌,贵金属、工业金属、石油石化、航运板块跌幅居前。 对于本轮“超级大宗周期”的成色,业内存在较大分歧。有观点认为,虽然供给紧缺预期卷土重来,但基于需求因素和库存条件综合判断,“超级周期”可能仍欠火候。展望下半年,商品市场定价可能继续围绕地缘冲突等不确定性风险展开。 大宗商品市场高位回调 6月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整体高位调整,且回调幅度正不断扩大。 当地时间6月7日,美国公布远超预期的非农就业数据,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集体杀跌。贵金属跌幅尤甚,COMEX黄金、COMEX白银主力合约分别重挫3.34%和6.69%,双双创下今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具备较强金融属性的铜价也应声下挫,LME铜主力合约当日下跌3.95%,自5月下旬见顶以来已较高位回撤超过12%。LME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伦铜库存已增至8个多月新高,一方面显示产业链供需结构并不紧俏,另一方面也打消了此前市场对于逼仓风险的担忧。 除了传统大宗商品外,此前因海外补库周期提前而不断攀升的航运价格也出现松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的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昨日深度调整,主力合约EC2408下跌5.17%,EC2410、EC2412等远月合约跌幅超过10%。 期货市场的资金退潮情绪也传递至股票市场。昨日,贵金属、工业金属、石油石化等周期类板块领跌A股。 短期催化因素生变 美联储降息、投机资金力量、地缘政治局势,构成前期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三大短期因素。但在6月以来,这三大因素都发生了变化。 美联储降息方面,美国日前发布的非农数据直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下挫。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5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27.2万人,预期增加18.5万人,前值增加17.5万人。美国5月失业率为4%,预期为3.9%,前值为3.9%。 国信期货研究咨询部主管顾冯达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本次市场反应更多集中在非农数据引发的美国通胀担忧上,降息预期受到严重打击。目前,市场对美联储“7月首次降息”的预期几乎破灭,对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降至46.7%,较非农数据公布前有所下降。 投机资金方面,随着库存上升、持仓量下降,此前在海外铜、白银期货市场的逼仓风险显著释放。以铜市场为例,目前LME铜库存增至8个多月新高,上期所沪铜库存增至4年多新高,显著缓解了此前因可交割货源不足导致的逼仓风险。 昨日,上期所沪金、沪银、沪铜期货均是“减仓下跌”,沪金、沪银主力合约单日减仓幅度均超1万手。“正常来说,期货市场往往表现为节前资金流出、节后资金流回。本次端午节后多个品种出现反常的减仓回调,显示部分多头资金选择了获利平仓。”顾冯达说。 地缘局势方面,据新华社报道,联合国安理会6月10日通过第2735号决议,呼吁在加沙地带实现“立即、全面和彻底”停火,以尽早结束已持续8个月的巴以冲突。 “超级周期”仍欠火候 拉长维度看,对于本轮“超级大宗周期”成色,业内产生了一定分歧,主要关注点在于需求增长的持续性以及短期过度投机带来的超涨风险。 作为商品市场的一贯多头,高盛在多个场合均提到“超级周期”的概念。比如在去年5月举行的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高盛银行总部董事总经理、金属研究主管Nicholas Snowdon表示,大宗商品已经进入新的超级周期。 今年5月,高盛进一步唱多大宗商品,并提出“5D牛市趋势”指标,认为这些趋势将为大宗商品带来结构性机会。 但也有不少机构持怀疑态度。6月10日,中金公司发布大宗商品市场下半年展望报告,认为就今年下半年而言,大宗市场“超级周期”可能仍欠火候。 中金公司表示,商品基本面的确定性方向或已被相对充分定价。如果长期看,大宗商品现货基本面有可能逐步进入结构性短缺,以能源通胀作为“导火索”的超级周期也并非遥不可及。但就2024年来看,大宗商品基本面仍是以分化为主,部分商品存在短缺预期。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中长期来看,预计美国名义利率的回落将推动金价上涨,但受到地缘政治风波和投机性力量的影响,金价短期内存在超涨的风险。铜是商品市场金融属性最强的品种之一,短期受投机资金影响,铜价走势和金价高度一致,因此也可能存在超涨风险。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能源网 点击量:2

4 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快速增长 2024-06-12

日前,在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年度大会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从电力供需形势和未来常规电源发展来看,加强电力供应体系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点任务,新型储能将成为电力供应保障性支撑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 《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快速增长,各类技术多元发展,创新示范应用陆续落地,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日益健全,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8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提前两年完成规划目标。其中,2023年全年新增装机约2270万千瓦/4878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约260%。 《报告》认为,作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预计在“十四五”末及“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可凭借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暂态调节能力强等优势,成为应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和消纳的重要手段。从技术路线来看,预计未来以储能时长4小时及以上的长时储能将成为储能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成山表示,过去一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技术多元化趋势明显,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能力不断增强。 王成山表示,建议加大科研投入,推动跨学科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新型储能技术的综合性能和经济性;加强产业链协同,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与风光发电、电动汽车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好局面;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推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创新应用,促进发挥多元价值;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储能人才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新型储能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创新支撑。 “建议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迭代升级,聚焦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产业孵化,为技术持续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强化绿色低碳,推进绿色环保的储能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绿色储能标准体系,加强对绿色储能项目认证与推广,激发更多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强化数字智慧,提升新型储能系统集成与运营效率,推动储能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升维;强化共享融合,增强企业间在信息、技术、产品、服务、管理上的共享,改善新型储能项目落地实施的发展环境。”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理事长宋海良说。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能源网china5e 点击量:4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