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要资讯

重要资讯共计 718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全球已确定242个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 2023-11-20

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区工作组通过研究全球72%的海洋,确定了242个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总面积为3330万平方公里。IMMAs被定义为对海洋哺乳动物物种非常重要的、具有保护潜力的离散栖息地,不是法律上的认定,而是基于有数据支持的、标准的、独立的、同行评审的评估。IMMAs已得到《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130个缔约方的认可,目前正用于马来西亚的空间规划、孟加拉国和越南海洋保护区的划设、美国海军避免使用低频声呐的规定,以及国际海事组织在地中海西部建立特别敏感海域。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6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提出3D打印技术在海洋防污领域的应用新策略 2023-11-20

近日,国际增材制造领域期刊Additive Manufacturing(中科院JCR期刊分区工程技术1区TOP期刊,IF=11.0)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毅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3D printing technology meets marine biofouling:a study on antifouling resin for protecting marine sensors。 通常,海水水质评估都是通过pH值、溶解氧、全盐量、温度、电导率等参数来测定。在实际的海洋环境中,用于这些参数测定的传感器将会遭受生物污损的严重影响。海洋中的生物污损过程是快速且连续的,包括条件膜、生物膜、微型生物污损和大型生物污损等生长阶段。因此,传感器在水下服役时,其感测表面、外壳和支撑结构都将遭受污损,大大降低传感器的灵敏度及使用寿命,导致信号漂移和数据错误,同时会增加传感器的维护成本。当前,已经提出了各种防污策略来保护传感器的感测表面,例如机械防污、防污涂层、电解防污、紫外线照射等,但这些传统的防污策略针对于海洋传感器而言适用性并不强。随着当今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海洋传感器变得更小、更智能、更多样,未来理想的保护策略应该是低成本、低功耗、便于安装和不干扰监测的。因此,根据不同传感器结构上的差异,开发设计多种新型水下防污策略以确保传感器长期稳定的现场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3D打印也被称为增材制造(AM),是一种快速制造的技术。这种新兴技术能够从根本上颠覆传统技术,将材料以定制、高效和灵活的方式转化为复杂的设备。随着3D打印技术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愈加广泛,人们发现常用的3D打印聚合物材料同样容易遭受海洋生物污损。近年来,随着光固化3D打印设备的进步及工艺的成熟,对打印耗材光敏树脂也提出了愈加严格的要求:更快的固化速率、更低的收缩率、更多样化的功能以适用于不同场景。同时,含有水解树脂、防污剂和其他添加剂的自抛光防污涂料是现代防污技术的首选。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3D打印防污功能墨水的制备方法,通过优化树脂配方、改造分子结构,以及添加改性填料等方法,改善光敏树脂的性能,为开发适用于海洋传感器感测表面的防污策略提供新方法。 本工作首次研发了一种防污型3D打印光敏树脂,该树脂具有优良的分散性能,固化后的树脂表面较为稳定,线性收缩率较小,允许其打印结构复杂且精度较高的实物构件,同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随后,利用所制备的树脂,根据一般传感器结构设计了几种防污器件,分别适用于室内、实海防污评价,测试结果均表现出了优异的防污能力。本工作通过多次试验获得科学配比,其工艺简单,易于控制,成本低廉,拓展了应用场景,能够有效防治海洋微生物的污损。这项工作为开发适用于海洋传感器感测表面的防污提供新方法,同时开辟了3D打印在防污领域的新应用。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科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邓濯,通讯作者为王毅研究员。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6047)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ddma.2023.103697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4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动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取得新成效 2023-11-20

农业是基础,种子是关键。海洋动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对于促进我国重要、特色经济动物种质资源保护和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种质库在生殖干细胞移植和体内受精鱼类精子的超低温保存和移植操作领域成效显著,实现了我国科学家在海洋经济鱼类生殖细胞操作领域的新突破。 团队率先构建了海水鱼类精原干细胞保存、分离、培养、诱导以及移植技术体系,在近缘种生殖干细胞移植受精率达50%以上,且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海洋鱼类科间远缘“借腹生子”技术,使受体鱼牙鲆可产生供体大菱鲆的配子,为海洋鱼类种质资源的保存、保护和高效开发利用开辟了新途径。首次将体内受精的卵胎生鱼类(许氏平鮋)精子不同地理种群的精子超低温保存并成功应用于人工杂交。复苏精子人工植入雌鱼体内后,受精率95.7%,产仔率100%,苗种健壮,培育大规格苗种10.2万尾,成活率72.1%。该技术建立和突破为体内受精鱼类精准人工育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动物种质资源库始建于2002年,建立了标准化以及多项个性化的海洋动物种质细胞超低温冷冻保存、质量分析评价和应用技术。目前已存储鱼类、贝类、虾类、棘皮类、多毛类等近40个重要海洋经济物种的活体种质细胞,包括超低温冷冻保存精子、精原干细胞、精巢组织、胚胎以及幼虫2万余份。目前保存最长的真鲷、石斑鱼、鲆鲽类冷冻精子长达10年以上,最长时间19年且冻精质人工授精受精率和孵化率达95%以上,冷冻精子质量安全、可靠。 近10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种质库先后为近20余家企业或科研院所提供种质资源100余次,为海水鱼类新种质创制提供了坚实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种质库成功将大西洋牙鲆、石鲽应用于鲆鲽类种间杂交育种,龙趸石斑鱼冻精在石斑鱼类种间杂交苗种规模化培育;采用异源冷冻精子真鲷、史氏鲟冷冻精子诱导牙鲆、大菱鲆雌核发育诱导成功率95%以上;超低温保存长牡蛎单一个体亲贝精子40ml,成功实现1000个家系的大规模构建,苗种成活率80%以上,冷冻保存贝类幼虫成活率达70%以上。 以上成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重点基金、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及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平台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列表: 1.Successful 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within Pleuronectiformes:first breakthrough at inter-family level in marine fish.Int JBiol Sci.(2021).doi:10.7150/ijbs.63266. 2.Dynamic cellular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spermatogenesis in the viviparous marine teleost Sebastes schlegelii.Biology of Reproduction(2023).https://doi.org/10.1093/biolre/ioac203. 3.Successful transplantation of cryopreserved spermatogonia in Sebastes schlegelii:A simple and suitable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conservation of viviparous fish.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2023).https://doi.org/10.1016/j.watbs.2023.100142.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1

4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成功研制第三代声学监测系统 2023-11-08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突破了水下声音阵列采集处理技术,成功研制出第三代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可用于水生发声动物和船只实时监测。监测系统的智能识别模型可在现场实时识别水下声音,监测结果通过5G网络或卫星实时回传至声学监测管理平台展示,实现了长期、连续、实时监测。第三代声学监测系统不仅具有实时监测、智能识别功能,最新采用的四元水听器立体阵列,实现了对目标数目、发声方位的实时监测。 10月28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制的第三代声学监测系统在江苏省南通市长江段布设。该监测系统由智能水听器、浮标和综合管理平台构成,是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定制用于监测长江江豚的。根据长江江豚在南通五山滨江片区的出没情况,这次在长江上布放了两套声学监测浮标,一套位于滨江公园梵音广场附近水域,另一套位于滨江公园风帆广场附近水域。 在持续实施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在南通已不再是“稀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制的第三代声学监测系统可以24小时不间断探测和识别长江江豚水下发声信号,不仅可以让社会公众倾听它们说的“悄悄话”,且更容易捕捉到它们的身影。该监测系统的布设将对南通五山滨江片区的长江江豚活动范围、活动规律和种群数量进行持续监测,将为长江口生态系统研究及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点击量:1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