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重要资讯

重要资讯共计 773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完成4000米水域深海大型海洋动物监测研究首个监测研究航次 2024-05-13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陈涛研究员团队联合汕头大学刘文华教授团队开展南海深海动物监测追踪及多样性评价技术研究,完成了对南海北部4000米深海域以鲸豚为代表的大型海洋动物首个监测研究航次。本次考察对于了解南海北部4000米水深海域大型海洋动物物种多样性、分布和威胁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考察航次历时13天,航程超过4000公里,由南海所方亮博士担任航次首席。考察团队采用截线目视考察、空中遥测、被动声学和环境DNA技术对调查水域的大型海洋动物进行了多学科的立体监测,考察过程中目击到了数量庞大的大型海洋动物,包括抹香鲸、领航鲸、瑞氏海豚、点斑原海豚和鲨鱼等,同时采集了大量的动物照片和视频、动物声学数据和环境DNA水样。考察过程中还对调查水域大型海洋动物的主要生存威胁因素进行了记录。基于本次考察的结果和经验,考察团队将与相关项目合作单位持续深入开展深海大型海洋动物的监测研究工作,促进深海大型海洋动物立体监测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发展及相关学科的进步,同时协助主管部门推动南海大型海洋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0

2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发的自主新型GNSS浮标首次在国家重大海洋工程应急保障中应用 2024-05-13

近日,为保障“海基二号”海上安装和联调期间的作业安全,受中海油委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团队基于国产GNSS浮标和自主海浪模式开展了南海流花海域涌浪监测与精细化预报工作,相关成果保障了国家重大海洋工程海上顺利安装,取得圆满成功。 总重量近37000吨的“海基二号”是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这是亚洲首次在超过300米的海域进行固定式导管架安装作业,安装成功和运行将刷新作业水深、高度、重量等多项亚洲纪录。在海上安装过程中,涌浪直接影响到导管架扶正和上部组块吊装的海上作业,甚至导致了作业停滞。 受作业方紧急委托,现场监测工作于2024年4月份开展,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GNSS浮标提供风浪和涌浪有效波高、周期、波向等海浪参数的实时、高频度监测结果。GNSS浮标在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测大科学计划(OSF)支持下研制成功并量化生产,利用新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定位技术,实现了海浪观测及数据实时传输功能,具有超低成本、高精度、智能型等特点,观测并实时传输海浪、海水温度、表层海流、大气水汽含量等关键要素。新型定位技术无需额外的精密差分,从而节省了浮标等海面载体的通讯成本与精密差分修正服务成本。该浮标基于自主研发传感器单元、集成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成果,全部自主可控,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由于其超低成本和高精度优势,有望推动世界海洋观测技术的第四次革命。 现场GNSS观测与预报相结合,进而显著降低了海浪模式24小时预报误差,探索出了一条提高海上施工安全保障能力的科技支撑之路,具有重大应用意义。涌浪预报方面,采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海浪模式MASNUM,可提供工程海域未来5天涌浪预报结果。 本次涌浪应急监测和预报保障得到了施工方的高度评价,把观测与预报系统密切结合形成高技术支撑保障能力,是国产GNSS浮标在应用场景的一次突破性拓展,直接为大型海洋工程安全作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功示范。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 点击量:0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的《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正式发布 2024-05-13

日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宣贯与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第一卷《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包括了森林、草地、海洋、湖泊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以及总则与数据管理共13册技术规范。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海洋领域编写组组长由所长王凡担任。 科技部基础研究与科研条件司副司长黄灿宏,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主任刘晓晨、副主任王瑞丹,中国科学院主管业务局副局长卢方军,自然资源部及生态环境部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陈宜瑜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唐华俊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康绍忠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刘世荣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编写组成员与野外站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海洋网络观测管理中心主任、胶州湾国家野外站站长孙晓霞研究员以编写委员会成员受邀参会,并作为海洋领域编写组及野外站代表接受了赠书。 《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海洋生态系统观测的任务和内容、观测指标体系、观测场地系统的设置以及观测指标的观测技术方法等。本规范的发布与宣贯,将进一步促进海洋野外观测研究站的规范化建设与运行管理,通过长期观测、系统研究、示范服务,为健康海洋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0

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Nature发文:腐蚀是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威胁 2024-05-13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Nature发表Correspondence(通讯)文章。文章指出,全球的大量陈旧基础设施可能存在重大隐患,近年来因腐蚀造成的桥梁、楼房垮塌等事故频发,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在2016年的研究报告中就已报道,每年腐蚀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2.5万亿美元。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侯保荣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也于2016年报道,我国2014年的腐蚀成本高达2.1万亿元人民币。 文章强调,人类基于现有的技术储备和专业知识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应对腐蚀问题,加之大数据共享支持,人类有能力控制腐蚀风险。然而,腐蚀成本研究报告发布以来,应对腐蚀损失和防治腐蚀灾害的进展十分缓慢,充其量仅仅是在发生事故后采取被动防护措施。文章号召工业界和政府联合起来,从技术和政策层面上共同应对材料腐蚀对社会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 海洋研究所徐玮辰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张瑞永研究员和段继周研究员为共同作者,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前主席Donald Terry Greenfield为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文章唯一单位。 论文信息及链接: Weichen Xu,Ruiyong Zhang,Jizhou Duan,Donald Terry Greenfield*,Corrosion is aglobal menace to crucial infrastructure-act to stop the rot now,Nature,629,41(2024)doi: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1270-7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0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