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formation Network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mt in the Yangtze Basin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共计 2,457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中国环境报:加强老旧小区气候适应性改造 2021-08-31

我国多地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让公众更直接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在老旧小区建筑改造、构筑社区绿地空间、创建海绵社区等方面大有可为。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能源消耗总量比例已达30%以上,特别是建于上世纪的老旧小区,建筑保温、隔热等条件差,能耗居高不下,为城市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带来负担。相较于新建社区中完整、系统、高标准的绿地供给水平,老旧小区的绿地空间普遍存在质量低、场地不足等问题,往往造成社区微气候环境质量差、居民使用不公平等现象,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以及居民缺乏休憩健身空间等问题。此外,城镇老旧小区的大部分基础设施修建于上世纪,部分小区由于排水系统老旧,雨水收集利用不足,出现一雨就涝、污水横流等问题。同时,应急与避难设施的建设也很不足。  加强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除可以减轻气候灾害带来的风险、化解内涝等问题,更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减排的整体效应,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建筑改造方面,推广应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不仅节能节水,还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性。升级建筑围护结构,可以在减少能源负荷的同时升级城市韧性。比如,在南向窗户上方增加阳光遮挡以减少热量传递,或应用墙体保温、隔热、新风系统和高性能窗玻璃。通过建筑顶面、墙面的合理改造,获得最大体量的太阳能,并网太阳能光伏系统;通过风能、电梯下降势能和生物质发电,或在条件适合的社区利用浅层地热作为储能载体,使老旧小区成为具有独立微能微电网系统的“正能建筑”。  在构建城市绿地空间微气候方面,可通过合理增加绿地空间、设置遮阴设施,提升老旧小区户外空间微气候舒适度,最节约地消除热岛效应,增加美学效果。在改造过程中,科学设计绿地植物的冠幅和垂直结构,并结合场地主导风向和住宅群布局形式,合理设置公共设施、场地步道的空间布局。在社区内适当增加屋顶花园、外墙绿化、建筑立体园林等竖向性绿地设计,以及雨水花园等水景景观设计,以便调节微气候环境,提高绿地空间韧性。  在海绵社区建设方面,应以海绵社区理念贯穿设计和改造全过程,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态空间,缓解内涝压力,提升水资源涵养和循环利用能力。利用微地形设计,合理构建雨水径流通道,使用“收蓄渗排”于一体的雨水收集新技术。比如,在社区安装屋顶蓄水池等雨水收集装置;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提升雨水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的比例。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旧小区改造要站在城市更新的整体角度找准定位,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投入,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大应急防灾设施的建设投入,促进环境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繁荣的协调发展。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改造还能创造其他效益,比如,涵养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美学景观价值等环境效益,节省城市管网运行费用、促进周边土地房产增值等经济效益,以及切实增强风险防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民生福祉等社会效益。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气象局 点击量:376

2 青藏科考显示:三江源典型湖泊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 2021-08-31

从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参与的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三江源区水汽输送通道野外综合考察分队日前结束了三江源水汽输送通道野外考察工作。考察显示,2003年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典型湖泊面积总体呈阶段性增加态势。据了解,此次考察分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祥德为总指挥,主要围绕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二次青藏科考)十大任务之一的“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任务,组建了冻土、退化湿地、高寒湖泊、无人机等4支科考小组。先后调研了门源、玛多等基层气象台站冻土观测设备,考察了青藏高原东部山谷地形与河湾区云降水形成原因,了解了沿线不同海拔梯度下高寒植被与季节性冻土环境变化情况,探讨了西风—季风影响区季节性冻土形成维持机制,全面了解了“亚洲水塔”三江源及其周边区域河流、湖泊、冻土、冰川、雪山、草地、湿地等生态气象本底现状,从水汽源输送视角认识了亚洲水塔区三江源水汽输送结构及其各影响分量的变化状态。考察显示,近年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依托各类项目先后在三江源地区开展湖泊、草地、冻土等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工作。2003年-2019年,三江源地区植被NDVI、植被覆盖面积呈增加趋势,植被覆盖度主要以高覆盖度为主。而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是草地覆盖度增加的重要原因,2003年-2019年间,三江源地区草地返青日期提前,黄枯日期推迟,草地生育期长度略延长,气温对草地返青期影响显著,降水对草地黄枯期影响明显。通过对三江源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显示,2003年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典型湖泊面积总体呈阶段性增加态势,其中2003年-2008年缓慢增加,2009年-2012年快速增加,2013年-2016年平稳增加,2017年以来进一步增加。此次科学考察提升了对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下“亚洲水塔”三江源区生态气象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扩大、提升了气象科技工作者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气象保障和科技支撑。 查看详细>>

来源:新闻网 点击量:677

3 重庆形成司法体系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2021-08-31

)8月27日,市检察院召开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暨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揭授牌仪式,市检察院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揭牌,并向全市5个检察分院、38个区县检察院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授牌,全市44个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开始统一履行检察职能,形成司法体系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据了解,2018年重庆市检察院开始在第二分院探索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整合刑事检察、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以检察一体化的优势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去年,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获评重庆市2020年度“我最喜欢的10项改革”和首届重庆市政法领域改革十佳范例。今年探索完善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被市委确定为重大改革项目,要求复制推广。今年7月,市检察院下发《关于在全市检察机关推行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的工作方案》,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正式向全市推行。据悉,此次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揭授牌,标志着我市已经形成市检察院、检察分院、区县检察院三级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体系,并于同一天开始履行相关检察职能。据介绍,全市三级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均配备长江生态检察官,实行“刑事+公益诉讼+民事+行政”四大检察一体化集中办案模式,履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刑事检察、破坏环境资源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检察和民事行政检察职能。这项改革的重点,是将以往分散的长江生态保护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等,相对集中纳入各级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未来,全市44个长江生态检察官办公室,将对长江重庆段的水、岸、林等生态资源全覆盖保护,形成生态资源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相结合的立体保护格局。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市检察院与相关部门的协议,市高法院、各中级法院以及渝北、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区法院已设立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负责审理环境资源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同时,市检察院还汇同市高法院、公安机关、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机关,建立联席会议、线索互移、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共同商议解决环境司法以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形成环境保护合力。 查看详细>>

来源:新闻网 点击量:438

4 鄂湘赣三省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 2021-08-31

由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主办的“长江科技创新要素大会暨首届湖北技术成果交易会”23日在武汉举行。鄂湘赣三省科技部门共同签署《长江中游鄂湘赣三省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框架协议》(简称《协议》),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  《协议》聚焦推进区域创新联动、加强技术协同攻关、共享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创新创业、对接科技金融服务、携手国际与区域合作创新等七个方面。  根据《协议》,鄂湘赣三省将共同推进“三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走廊”(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长株潭科技创新走廊、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合作对接;共同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共同组织参与“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服务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现开放共享。  在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创新方面,支持三省高校院所和企业积极参与中非创新合作中心、粤港澳科创产业园、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等国家与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共享国际与区域科技合作资源。  作为科教大省和重要工业基地,今年第一季度,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102.7%,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70.21%,12家国家级高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86%。  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炜表示,鄂湘赣三省科技部门将加快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聚集融合,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推动科技领域取得一批区域合作成果,形成一批改革创新经验,突破一批体制机制障碍。 查看详细>>

来源:新闻网 点击量:287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