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英国气象局、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与英国海洋气候变化影响伙伴关系发布了《气候变化对北极海冰的影响》(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rctic Sea Ice)报告。报告指出,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北极地区持续面临海水快速变暖和海冰减少的压力。卫星数据显示,1979-2022年,海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约7.9万平方公里。北极海冰观测数据中,超过50%损失可直接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暖。报告预示未来:(1)北极很可能在2050年出现至少一次季节性无冰状态,降低北极温度可以有效改善。(2)北极地区快速变暖降低了低纬度地区温度梯度,影响了急流路线和欧洲西北部气候。(3)北极变暖冰川融化导致大量淡水流入北大西洋影响了低纬度地区。这些淡水的流入改变了北大西洋亚极地海洋环流和海面温度,同时也会对大尺度环流和气候产生影响。(4)海冰覆盖率减少将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产生未知影响。(熊萍编译)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实施沿海洪水早期预警系统指南》,是对联合国早期预警全民覆盖倡议的贡献,也反映出易受沿海灾害影响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迫切需求。《指南》指出,气候变化加剧,海平面上升,沿海灾害影响严峻,可能严重影响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及其他沿海国家。《指南》提出实施沿海洪水早期预警系统的措施,包括开展沿海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发布基于影响的沿海灾害预警报、建立项目指导小组等。
作为美国承诺进一步提高海上能源开发安全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一部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与内政部安全与环境执法局(BSEE)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同意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就外大陆架(OCS)能源活动和环境管理进行合作。主要合作方向包括:环境规划、准备、预测、监测和响应,海事政策协调(例如,海上安全运输),海洋数据和观测,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制定规章,环境正义,可持续性,合规和执法(例如,关于OCS海上风能活动)。(熊萍编译)
10月2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将资助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WHOI)850万美元用于开发海洋二氧化碳去除(mCDR)技术。项目计划:(1)约370万用于研发测量海水碳含量的单芯片系统(system-on-a-chip,SOC),通过半导体技术将商用传感器功能集成到微型芯片,降低芯片制造成本,提高监测精度;(2)约480万将用来研发可装载到自动潜航器和科学系泊设备的传感器,实现海洋有机颗粒物的动态监测。该传感器可以完成长达一年以上的水下监测任务,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钍Th-234自主测算富碳碎屑物从海面到深海的沉积速率。 据悉,mCDR是一种利用海洋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长期储存的技术。该项目是美国能源部海洋观测感知人为碳排放(Sensing Exports of Anthropogenic Carbon through Ocean Observation,SEA CO2)的一部分。2023年2月份,美国宣布投资4500万美元支持SEA CO2计划,用于促进监测、报告及核查(MRV)体系标准形成,加速海洋二氧化碳去除碳捕集产业发展,对全球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於维樱编译;熊萍校稿)
10月12日,日本东北大学和日本海洋科技中心(JAMSTEC)联合成立的“海洋生态系统变化高级研究所”(WPI-AIMEC)获批纳入日本“世界级研究中心计划”(WPI),成为该计划第18个、海洋科学领域第1个获批的研究中心,将在未来10—15年每年获得最高14亿日元(折合约7000万元人民币)资金支持。 “海洋生态系统变化高级研究所”拟在海-气-生态相互作用、海洋生态的环境适应机制、海洋生态变化预测等方面展开观测、实验与模拟研究,加速创建海洋与生态系统变化的理论体系。 日本“世界级研究中心计划”自2007年启动,是日本最高级别科学研究计划之一。(熊萍编译)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黄宗国、林茂和王春光三位研究员,组织我国相关机构的近百位海洋专家学者,以世界海洋生物的研究作为背景材料,基于中国有资料记录的海洋生物调查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丛书分为7个分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概论》《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中国海洋浮游生物》《中国海洋游泳生物》《中国海洋底栖生物》《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 该丛书是全面反映中国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一套丛书,也是涉及物种非常全面的一套丛书。书中内容以世界海洋生物的研究作为背景材料,以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主线,以中国海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及底栖生物为主要内容,侧重于中国海域生物编目和形态,通过彩色图集的展示和文字上的进一步论述,全面反映了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 丛书围绕着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属性,更新了中国已知海洋物种的“家底”,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海洋生物各层次和组分的多样性,同时专论了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生态系统,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近年来海洋生物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丛书涉及物种全面,内容系统完整,是目前国内首部集大成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成果拓宽和加深了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科普价值。丛书的出版将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和保护研究,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的一项前瞻性成果,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2023年9月18日开始的科考活动中,施密特海洋研究所通过ROV SuBastian机器人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周围水域发现了两个原始珊瑚礁。这是该研究所继2023年4月首次在该保护区发现深海珊瑚礁后又一重大发现。此次发现的珊瑚礁位于水面以下370米至420米,长度最大超过800米,最小也有250米。这项深海珊瑚新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深海栖息地对于维持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科学家们还新发现了两个海山,并使用激光扫描技术对其完成了高分辨率地图(2毫米)绘制。除了调查加拉帕戈斯的珊瑚生物多样性外,科学家们还探索了可可岛西南部的海底山脉,并研究了加拉帕戈斯海底山脉和哥斯达黎加海底山脉珊瑚群落之间的联系,为东热带太平洋海洋走廊的管理提供了数据。(张灿影编译;熊萍校稿)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AIMS)将开发可在偏远地区设立、每次可繁殖高达100,000颗珊瑚幼体的ReefSeed便携式集装箱系统,用于珊瑚礁修复研究。该项目获得G20倡议150万美元资助,旨在对马尔代夫珊瑚繁殖自然模式开展为期三年的研究,并计划于2025年在马尔代夫投入使用,以加快促进全球珊瑚礁保护可持续发展。 研究人员表示,ReefSeed可以被安置在近岸,直接提取周围的海水,并具有独立的电源系统完成过滤、泵送和温度控制等任务。经过设计,这些装置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珊瑚的存活率,并可以通过降低草食性鱼类损害进一步保护珊瑚礁免于死亡。(王琳编译;熊萍校稿)
Scientific database
Scholar database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Presenting database
Decision report Library
Ontology knowledge 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