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海岸带特殊环境的光学检测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 《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专著正式发布
  • 真菌来源quadrane骨架倍半萜terrecyclic acid的生物合成研究获重大进展
  • 研究揭示印尼北苏拉地块揭示多板块交互作用规律
  • 联合国“海洋十年”致力于扩大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 澳大利亚珊瑚礁的快速恢复为修复海洋带来希望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海珊瑚中新兴和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研究取得新进展
  • 1
  • 2
  • 3
  • 4
  • 5
  • 6
  • 7

COP28迪拜海洋宣言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会(COP28)之前,缔约方联合发布了《迪拜海洋宣言》,呼吁世界各国认识海洋在气候中的重要性,并扩大和改进全球海洋观测能力。 《迪拜海洋宣言》强调,除了推进基于海洋的气候解决方案外,还呼吁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刻不容缓地采取措施遏制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海洋污染等人为活动给海洋造成损害。 COP28迪拜海洋宣言中阐明的具体行动包括: (1)通过优化全球海洋碳通量测量能力和加强地球海洋气候系统能力,改进对《巴黎协定》所列目标进展情况的全球盘点估计和测量。 (2)对新兴海洋二氧化碳清除战略实施强有力的环境监测、报告和验证体系,以确保在实现净负排放的同时保护关键的海洋生态系统。 (3)扩大对海洋、大气以及生物多向性的观测能力,促进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分布、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提高发展岛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海洋观测能力,通过国家自主贡献和国家适应计划,阐明海洋自然功能和蓝色经济对气候稳定的贡献。 目前为止,超过45个国际海洋科学、政治和慈善组织签署了COP28迪拜海洋宣言。(李亚清编译;熊萍校稿)

2024-02-27  (点击量:609)

《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专著正式发布

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面积约350万km²,贯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是联系东亚、非洲和欧洲最为繁忙的国际航路之一,超过200个无原住民居住的岛屿与岩礁散落于各处,拥有丰富的海洋矿产与生物资源。中沙群岛地处南海中部,包括黄岩岛、中沙大环礁两个环礁系统,以及30多个暗滩和暗沙,覆盖海域面积超过60万km²,其岛礁散布范围之广仅次于南沙群岛。但中沙群岛所有暗滩和暗沙均隐伏于海水中,仅黄岩岛礁坪有个别礁石露出海面。中沙大环礁是中沙群岛的主体部分,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型环礁系统,其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渔业资源丰富。因此,开展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系统、全面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不仅有利于摸清家底、提高对南海的认知,还是服务于南海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支撑“经略南海”与“海洋强国”建设的必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便开始部署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科学考察工作,其中,针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科学考察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1977年开展的“南海中、西沙群岛及附近海域调查”共进行了11个航次,是规模较大、较系统的一次覆盖中沙群岛海域的科学考察任务,科考团队多次穿越中沙群岛,并登上黄岩岛,科学考察项目涵盖了地质地貌、水文环境、生物生态等不同学科。遗憾的是,限于当时航次或调查条件等诸多因素,许多资料虽然非常珍贵但并不完整。 21世纪以来,我国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科学考察力度明显加大。2014年和2015~2017年开展了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科学考察;2014~2016年连续三年开展了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多样性调查;2015年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对中沙群岛的黄岩岛海域进行了生物生态和水环境调查。总的来说,上述中沙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多宝贵的数据资料,支撑了对中沙群岛的科学认知。但是,上述科学考察和研究多是针对特定学科方向,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中沙群岛的全面系统认知,不利于我国推进南海的权益维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汇集了在南海科学考察和研究方面具有优势的9家科研院所或高校的科研团队,依托于科技部立项的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18FY100100),首次对中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珊瑚礁地形地貌、水文动力、地质结构、环境化学、生物生态、渔业资源等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科学考察。科考团队于2019~2022年间开展了7个航次调查任务,调查范围覆盖了中沙大环礁、黄岩岛、一统暗沙、神狐暗沙及其临近海域,并将调查数据与遥感数据、历史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汇编整理,形成《中沙群岛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报告》(林强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3)。 中沙群岛海域气候条件恶劣,风大浪急,面临突发恶劣天气时缺少庇护场所,科学考察过程中还面临着外方干扰等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珊瑚礁调查区域水深普遍超过15m,水情复杂多变,这对于执行调查任务的潜水队员来说难度大、危险性高。正是在此情况下,科考队员不惧艰险,最终获得了本书所记录的样本和数据。 本书的资料收集、编撰和出版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

2024-05-27  (点击量:0)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海珊瑚中新兴和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丘耀文研究员团队揭示了南海典型珊瑚礁区珊瑚中新兴和传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NBFRs、PBDEs、DPs、PAHs、OCPs和PCBs)的组成、含量及其潜在来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主流期刊Chemosphere上。 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和化学污染,正在威胁着珊瑚的生长甚至生存,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珊瑚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典型的POPs,包括多环芳烃(PAHs)、传统POPs(如: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和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如:多溴联苯醚(PBDEs)、得克隆(DPs)和新溴代阻燃剂(NBFRs),这些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于降解,并且具有亲脂性,易于通过食物链(网)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累积而危害生物体,特别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健康。我们在南海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和海南的三亚湾鹿回头岸礁海区,采集了43个珊瑚(12属、20种)样品,分析了其中88个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珊瑚中∑16PAHs、∑23OCPs、∑34PCBs、∑8PBDEs、∑2DPs和∑5NBFR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0.7±34.6、5.20±5.10、0.197±0.159、3.30±3.70、0.041±0.042和36.4±112 ng g-1 dw,其中,PAHs和NBFRs是含量最丰富的有机污染物,它们可能是未来珊瑚生长的危险污染物;与其它海区珊瑚中的污染物含量相比,南海珊瑚中的POPs含量相对较低;此外,南海块状的滨珊瑚(Porites)中POPs(PBDEs除外)的含量显著高于枝状的鹿角珊瑚(Acropora)和杯形珊瑚(Pocillopora);枝状的珊瑚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相对容易吸附更多的污染物,而块状珊瑚具有较致密的结构、更易保留污染物。 该研究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南海珊瑚中POPs污染数据,特别是卤化阻燃剂(HFRs,包括PBDEs、DPs和NBFRs),填补了南海珊瑚中的相关研究空白,结果还可作为HFRs的基线调查数据。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南海珊瑚中POPs的科学认识。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团队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ao-Wen QIU*,Jun LI,Mei-Xia ZHAO,Ke-Fu YU,Gan ZHANG,2024.The emerging and legacy persistent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corals of the South China Sea.Chemosphere,359(2024)14232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4.142324

2024-05-21  (点击量:2)

专题情报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