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 广州能源所绿色智能养殖平台技术持续助力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腐蚀微生物基因组的高灵敏分析及智能预警技术研发获新进展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要隆升起始于中新世
  • 研究进展:α-吡喃酮通过特殊受体系统介导深渊来源放线菌群体感应
  • 研究揭示全球俯冲作用如何影响地幔蛇纹石化程度
  • 研究称沿海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能力被低估
  • “深蓝2号”大型智能深海养殖网箱陆地完工
  • 1
  • 2
  • 3
  • 4
  • 5
  • 6
  • 7

COP28迪拜海洋宣言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会(COP28)之前,缔约方联合发布了《迪拜海洋宣言》,呼吁世界各国认识海洋在气候中的重要性,并扩大和改进全球海洋观测能力。 《迪拜海洋宣言》强调,除了推进基于海洋的气候解决方案外,还呼吁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刻不容缓地采取措施遏制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海洋污染等人为活动给海洋造成损害。 COP28迪拜海洋宣言中阐明的具体行动包括: (1)通过优化全球海洋碳通量测量能力和加强地球海洋气候系统能力,改进对《巴黎协定》所列目标进展情况的全球盘点估计和测量。 (2)对新兴海洋二氧化碳清除战略实施强有力的环境监测、报告和验证体系,以确保在实现净负排放的同时保护关键的海洋生态系统。 (3)扩大对海洋、大气以及生物多向性的观测能力,促进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分布、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提高发展岛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海洋观测能力,通过国家自主贡献和国家适应计划,阐明海洋自然功能和蓝色经济对气候稳定的贡献。 目前为止,超过45个国际海洋科学、政治和慈善组织签署了COP28迪拜海洋宣言。(李亚清编译;熊萍校稿)

2024-02-27  (点击量:93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要隆升起始于中新世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同济大学、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基于孟加拉湾沉积岩芯中的稀土元素含量和铅(Pb)同位素组成,结合蒙特卡洛模拟的同位素混合模型,首次定量重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以来孟加拉湾沉积物来源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结合古地理证据,提出了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要隆升期可能不早于中新世的新认识。同时,研究提出喜马拉雅造山带在中新世可能由西向东渐进式发展,并在晚中新世逐渐形成类似现代海拔高度的山脉。 在65-55百万年前,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导致的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被认为是新生代全球最重要的构造活动之一。大范围地形抬升驱动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河流系统的重组,进而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历史至今仍然不清楚。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古高程定量重建难度大,鲜有结果发表,导致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起止时间和构造运动过程仍存争议。 本研究基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21航次在孟加拉湾南部钻取的758站位岩芯为研究材料,研究人员利用Stoke离心法提取了粘土粒级的陆源沉积物,通过稀土元素和Pb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定量重建约束了24个百万年以来的物质来源演化历史,限定了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起止时间以及可能的构造运动过程。本研究证明了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定量约束长时间尺度沉积物来源的可靠性,这对于未来边缘海岩芯沉积物来源的定量示踪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沉积物来源示踪结果显示,约23百万年前,喜马拉雅风化剥蚀的陆源碎屑物质开始进入孟加拉湾,恒河、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依次成为孟加拉湾沉积物的主要物源,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可能是主要驱动因素。同时,鉴于三条河流分别发源或流经喜马拉雅山脉的西部、中东部以及东缘,研究人员推断喜马拉雅山脉在中新世期间可能发生了由西向东的渐进式变形,最终导致西部河流沉积物入海时间早于东部。这项发现得到了喜马拉雅锆石裂变径迹和云母Ar-Ar数据支持。 基于上述结论,研究团队认为在约37百万年前,印度和亚欧板块已经发生碰撞,古青藏地区的古海拔高度达到了最高约5千米,而此时喜马拉雅河流的陆源物质尚未进入孟加拉湾;在约23百万年前,板块构造运动加剧,随之引发喜马拉雅山脉的快速隆升促使了喜马拉雅河流开始发育,导致发源于山脉西侧的恒河的陆源物质首先进入孟加拉湾;在23至12百万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构造活动向东逐步发育,导致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的沉积物进入孟加拉湾,并最终在晚中新世阶段形成了与现代相似的南亚流域和喜马拉雅山脉地貌。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宋泽华,通讯作者为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Zehua Song,Shiming Wan*,Zhaojie Yu,Mingyang Yu,Christophe Colin,Yi Tang,Jin Zhang,Hualong Jin,Debo Zhao,Xuefa Shi,Anchun Li.(2024).The major uplift in Himalayas was no earlier than the Miocene:Evidence from marine sediment record in the Bay of Bengal.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648:112275.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24002645  

2024-06-05  (点击量:0)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海珊瑚中新兴和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丘耀文研究员团队揭示了南海典型珊瑚礁区珊瑚中新兴和传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NBFRs、PBDEs、DPs、PAHs、OCPs和PCBs)的组成、含量及其潜在来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主流期刊Chemosphere上。 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和化学污染,正在威胁着珊瑚的生长甚至生存,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珊瑚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典型的POPs,包括多环芳烃(PAHs)、传统POPs(如: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和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如:多溴联苯醚(PBDEs)、得克隆(DPs)和新溴代阻燃剂(NBFRs),这些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于降解,并且具有亲脂性,易于通过食物链(网)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累积而危害生物体,特别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健康。我们在南海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和海南的三亚湾鹿回头岸礁海区,采集了43个珊瑚(12属、20种)样品,分析了其中88个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珊瑚中∑16PAHs、∑23OCPs、∑34PCBs、∑8PBDEs、∑2DPs和∑5NBFR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0.7±34.6、5.20±5.10、0.197±0.159、3.30±3.70、0.041±0.042和36.4±112 ng g-1 dw,其中,PAHs和NBFRs是含量最丰富的有机污染物,它们可能是未来珊瑚生长的危险污染物;与其它海区珊瑚中的污染物含量相比,南海珊瑚中的POPs含量相对较低;此外,南海块状的滨珊瑚(Porites)中POPs(PBDEs除外)的含量显著高于枝状的鹿角珊瑚(Acropora)和杯形珊瑚(Pocillopora);枝状的珊瑚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相对容易吸附更多的污染物,而块状珊瑚具有较致密的结构、更易保留污染物。 该研究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南海珊瑚中POPs污染数据,特别是卤化阻燃剂(HFRs,包括PBDEs、DPs和NBFRs),填补了南海珊瑚中的相关研究空白,结果还可作为HFRs的基线调查数据。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南海珊瑚中POPs的科学认识。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团队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ao-Wen QIU*,Jun LI,Mei-Xia ZHAO,Ke-Fu YU,Gan ZHANG,2024.The emerging and legacy persistent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corals of the South China Sea.Chemosphere,359(2024)14232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4.142324

2024-05-21  (点击量:193)

专题情报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