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英国气象局、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与英国海洋气候变化影响伙伴关系发布了《气候变化对北极海冰的影响》(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rctic Sea Ice)报告。报告指出,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北极地区持续面临海水快速变暖和海冰减少的压力。卫星数据显示,1979-2022年,海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约7.9万平方公里。北极海冰观测数据中,超过50%损失可直接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暖。报告预示未来:(1)北极很可能在2050年出现至少一次季节性无冰状态,降低北极温度可以有效改善。(2)北极地区快速变暖降低了低纬度地区温度梯度,影响了急流路线和欧洲西北部气候。(3)北极变暖冰川融化导致大量淡水流入北大西洋影响了低纬度地区。这些淡水的流入改变了北大西洋亚极地海洋环流和海面温度,同时也会对大尺度环流和气候产生影响。(4)海冰覆盖率减少将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产生未知影响。(熊萍编译)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实施沿海洪水早期预警系统指南》,是对联合国早期预警全民覆盖倡议的贡献,也反映出易受沿海灾害影响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迫切需求。《指南》指出,气候变化加剧,海平面上升,沿海灾害影响严峻,可能严重影响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及其他沿海国家。《指南》提出实施沿海洪水早期预警系统的措施,包括开展沿海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发布基于影响的沿海灾害预警报、建立项目指导小组等。
近日,东热带太平洋海洋廊道倡议部长委员会宣布纳入五个新的海洋保护区,标志着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哥伦比亚和巴拿马四个成员间国际合作的一个新里程碑。新纳入的保护区包括:一是厄瓜多尔兄弟海洋保护区,该保护区是多种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在保护濒危物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哥斯达黎加“二百周年”海洋管理区;三是哥伦比亚尤鲁帕里-马尔佩洛国家综合管理区;四是哥伦比亚北太平洋盆地国家综合管理区;五是巴拿马科伊巴山脉资源海洋管理区。至此,东热带太平洋海洋廊道的保护区总数增加至10个,面积从254388平方千米扩大至643586平方千米,形成了连续的跨国海洋保护区。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宣布向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等研究机构联盟提供2.2亿美元设施奖,用于继续运营和维护海洋观测站计划(Ocean Observatories Initiative,OOI)。 OOI是一个以科学为导向的海洋观测网,通过全球900多台交互式分布传感器网络提供实时海洋数据,提高了全球解决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变异、海洋酸化和碳循环等关键问题的能力。用户可通过海洋学资料门户网站查看和下载原始数据和数据产品。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黄宗国、林茂和王春光三位研究员,组织我国相关机构的近百位海洋专家学者,以世界海洋生物的研究作为背景材料,基于中国有资料记录的海洋生物调查研究成果,完成了“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丛书分为7个分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概论》《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中国海洋浮游生物》《中国海洋游泳生物》《中国海洋底栖生物》《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 该丛书是全面反映中国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一套丛书,也是涉及物种非常全面的一套丛书。书中内容以世界海洋生物的研究作为背景材料,以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主线,以中国海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及底栖生物为主要内容,侧重于中国海域生物编目和形态,通过彩色图集的展示和文字上的进一步论述,全面反映了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 丛书围绕着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属性,更新了中国已知海洋物种的“家底”,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海洋生物各层次和组分的多样性,同时专论了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生态系统,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近年来海洋生物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丛书涉及物种全面,内容系统完整,是目前国内首部集大成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成果拓宽和加深了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系统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价值和科普价值。丛书的出版将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和保护研究,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的一项前瞻性成果,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罗德海团队在JCR一区Atmospheric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秋季喀拉海-东西伯利亚海(Kara-East Siberian Sea,KESS)海冰减少有利于增强冬季乌拉尔阻塞以及欧亚大陆高纬度冷异常的物理机制,为冬季欧亚大陆高纬度气温变化的季节预测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几十年,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3倍以上,北极海冰急剧减少。以往研究表明,北极海冰减少与欧亚和北美大陆的极端寒冷天气密切相关。不仅冬季海冰会影响同期欧亚大陆极寒天气,秋季海冰也是冬季欧亚大陆气温变化重要的先兆因子。但秋季海冰对冬季欧亚大陆气温的影响并不稳定。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被认为是联系秋季海冰与冬季中纬度气候的重要媒介,很多模式却无法重现负位相NAO对秋季海冰减少的响应。因此NAO作为媒介的观点并不稳健。此外秋季海冰变化的区域敏感性也是冬季气候响应不稳定的关键原因之一,所以划分区域来研究海冰变化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2020年秋季北极海冰减少至1979年以来历史第二低值,KESS区域海冰却打破最低值记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姚遥等人(2021)发现,KESS海冰异常减少可通过影响乌拉尔阻塞(Ural Blocking,UB)促成了当年12月至次年1月中国的极端低温事件。但这只是个例分析,秋季KESS海冰影响冬季欧亚大陆气温是否具有普适性还不清楚。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和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秋季KESS海冰减少有利于增强冬季UB事件的强度并延长它的生命周期,进而降低欧亚大陆高纬度气温。秋季KESS海冰减少会激发上传行星波,减弱平流层极涡。弱极涡维持到冬季,引发下传行星波,减弱了乌拉尔地区的纬向风和经向位涡梯度。根据罗德海等人(2000,2014,2019)的非线性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经向位涡梯度减小,阻塞非线性增强,频散性减弱,能维持更长的生命周期。因此,弱的纬向风和经向位涡梯度为UB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背景环流条件。不仅如此,冬季持续发生的UB在2月下旬激发向上行星波,与弱极涡形成一个正反馈,有利于信号继续向春季传递,或许能为秋季北极海冰影响春季中纬度大陆气候提供新思路。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宋元元,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姚遥副研究员,合作者还有罗德海研究员和李元龙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75061,41975068,42150204和42288101)的资助,以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的支持。 论文信息:Yuanyuan Song,Yao Yao,Dehai Luo,Yuanlong Li,2023:Loss of autumn Kara-East Siberian Sea ice intensifies winter Ural blocking and cold anomalies in high latitudes of Eurasia.Atmospheric Research.295:107038.doi:10.1016/j.atmosres.2023.107038.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巩三强与其合作者,成功揭示了冷水珊瑚共生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之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的《Microbiology Spectrum》/《微生物光谱》期刊上。巩三强为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赵美霞和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教授余克服为共同通讯作者。 珊瑚礁生态系统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由于其生物多样性高,为地球系统及人类提供了重大的生态服务和应用价值。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珊瑚和其共生微生物共同形成了珊瑚微生态系统,该系统的成员包括珊瑚宿主、共生虫黄藻、细菌等。 冷水珊瑚通常生活在光照弱、水温低的海洋深水区,因此对于他们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潜水设备和成本的限制。但随着我国“深海勇士”号等深海科考器的投入使用,原本神秘的冷水珊瑚群落及其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研究得以实施。 研究团队利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南海北部260-370米不同站位采集了3种不同类型的冷水珊瑚样本。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及组织切片观察等技术,首次在冷水珊瑚中确证了具有细胞活性的虫黄藻类群(Cladocopium和Durusdinium)的存在,并在基因转录水平重构了完整的冷水珊瑚虫黄藻的关键代谢途径,包括光合碳固定等。同时,研究还初步界定了几个丰度较高的细菌新类群,包括新命名的珊瑚三(Coralsanbacteria)菌门和珊瑚强(Coralqiangbacteria)菌门。研究认为Coralsanbacteria可能是光合细菌蓝藻的祖先类群,并在基因转录水平重构了完整的冷水珊瑚细菌的关键代谢途径。 本项研究拓展了我们对共生虫黄藻分布范围的认识,发现了珊瑚中细菌通过非光合固碳途径提供有机碳给冷水珊瑚,帮助其适应弱光低温的环境,同时揭示了冷水珊瑚微生态系统可能是海洋中微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热点区域。这一发现为深入研究冷水珊瑚共生体的共生机制和环境适应机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央公益性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Sanqiang,G.,jiayuan,L.,Xuejie,J.,Lijia,Xu.,Meixia,Z.,Kefu,Y.(2023).Unfolding the secrets of microbiome(Symbiodiniaceae and bacteria)in cold-water coral.Microbiology Spectrum.doi/10.1128/spectrum.01315-23.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spectrum.01315-23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巩三强与国内科研人员合作,首次分析了蓝光在珊瑚热白化中的潜在作用,发现蓝光能够增强珊瑚共生体的热白化耐受性。这项重要发现开启了一种新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通过光调控进行珊瑚保护和拯救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生态学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指标)上。 珊瑚礁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高初级生产力,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它们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为沿海居民提供了食物来源。然而,由于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珊瑚正面临濒临灭绝的危险,30-70%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已严重退化。 研究人员结合珊瑚组织学、珊瑚代谢特征分析及宏转录组测序等技术,发现蓝光能够通过改善珊瑚和其共生虫黄藻之间的共生互作关系,增强珊瑚对热白化的耐受性。此外,研究还揭示了热胁迫下,除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活性氧外,珊瑚宿主释放的活性氧也与珊瑚白化有关,并从分子水平检测到宿主D型氨基酸氧化可能是热胁迫下宿主活性氧的释放途径之一。 该研究不仅为保护珊瑚及拯救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新方法,还为理解和阐释珊瑚白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巩三强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教授余克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跃环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央公益性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Sanqiang,G.,Jiayuan,L.,Lijia,Xu.,Yongzhi,W.,Xuejie,J.,Kefu,Y.,Yuehuan,Zhang(2023).Blue light increases thermal bleaching tolerance of coral via remodeling host-Symbiodiniaceae symbiosis.Ecological Indicators 155(2023)111020.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spectrum.01315-23
Scientific database
Scholar database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Presenting database
Decision report Library
Ontology knowledge 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