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海洋科技快报情报产品详情

2017年第7期  (2017-4-22 马丽丽)       全选  导出

1 中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2017-04-22

近日,我国首个海岸线法规《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关于海岸线的政策法规性文件。 (1)改变海岸线多头管理局面  《办法》发布实施前,海岸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海岸线缺少统筹规划。《办法》规定了我国海岸线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国家海洋局负责全国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改变了海岸线多头管理的局面。 (2)2020年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这是《办法》明确的到2020年的目标。这也是《办法》的一大亮点,在管理方式上确立了以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为核心的倒逼机制。《办法》明确提出,自然岸线是指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岸线,包括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以及生物岸线等原生岸线。 (3)海岸线分三类进行管控  今后海岸线管理将实行分类保护。根据海岸线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程度,将海岸线分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3类,并提出了分类管控要求。且严格保护岸线将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强调加强海岸线红线管控,严格保护岸线按照生态保护红线有关要求划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本行政区域内严格保护岸段名录,明确保护边界,设立保护标识。 (4)实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办法》要求沿海各地编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明确行政区域内海岸线的保护对象,确定保护级别,提出不同岸段的功能,优化海岸线保护与开发总体格局。《办法》同时强调加强海岸线的生态建设和开放共享,要求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应合理布置规划生产、生活和生态岸线,除生产岸线、特殊利用岸线和相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岸线外,均应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开放。 查看详细>>

编译者:马丽丽 点击量:169

2 欧盟通过决议保护北极,防止该地区军事化倾向 2017-04-09

据欧洲议会网站报道,欧洲议会近日以483∶100投票通过一项北极保护决议,呼吁欧盟成员国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持北极地区低紧张态势以及加强北极国际合作等。但同时,欧洲议会否决了关于全面禁止北极油气开采活动的提案。 (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北极海冰加速融化,新的航道和渔场开启,给北极地区环境与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该决议报告联合起草人西尔帕说:“北极地区非常脆弱和敏感,如果人类以不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北极资源,将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阻碍。” 该决议指出,北极地区气温上升的速度是全球气温平均上升速度的两倍,目前北极夏季海冰覆盖面积达到自198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之相比缩减了约40%的面积。 该决议呼吁在欧盟成员国北极地区禁止油气开采,称化石燃料的使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欧盟将全面禁止北极油气开采。恰恰相反,欧洲议会当天否决了一项要求全面禁止北极油气开采的提案。 决议中,欧洲议会重申了于2014年通过的关于禁止船舶在北极海域使用重油的决议,称如果国际层面上无法制定统一的禁止使用重油规定,欧盟将有必要制定相关规则,以禁止在欧盟成员国北极沿岸港口停靠的船舶使用或运输重油。 据悉,目前共有400万人生活在北极地区。这些北极居民以及北极地区的动植物是北极环境破坏与污染的直接受害者。该决议指出:“鉴于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尊重北极原住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加大北极环境保护力度。” (2)保持低紧张态势 该决议报告联合起草人乌尔马斯说:“近年来,北极地缘政治重要性日益凸显。欧盟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北极地区的低紧张态势,防止军事化倾向。” 该决议报告指出,欧盟注意到俄罗斯近年来不断加大在北极的军事存在。仅2015年,俄罗斯在北极圈北部地区就至少建立了6座新基地,包括6个深水港口和13座机场。 欧洲议会议员呼吁各方携手努力,保持北极地区低紧张态势,并强调北极理事会在维持北极地区稳定和开展北极合作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3)否决全面禁采提案 当天,欧洲议会以414∶180投票否决了全面禁止北极油气开采活动的提案,但同意禁止在北极地区冬季“结冰海域”开采油气资源。 挪威环保组织贝隆纳对此表示,这一结果可以被看作是未来欧盟北极油气管理政策的“风向标”。虽然欧洲议会否决了全面禁止北极油气开采的提案,却在决议中明确指出,欧洲议会希望在北极海域禁止油气开采。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措辞,表明了欧盟试图加强北极油气开采管理、进而全面禁止北极油气开采的决心。 据报道,挪威议员曾表示反对全面禁止北极油气开采。挪威政府早些时候也宣布将在位于巴伦支海的油田,开展创纪录的钻井平台租赁业务,但声称不会允许在冬季“结冰海域”开采油气。 贝隆纳北极顾问恩格表示,本次欧洲议会通过的支持禁止在冬季“结冰海域”开采油气的决定,将可能影响挪威钻井租赁业务的开展,因为许多挪威钻井平台位于海冰覆盖区边缘。而关于如何界定冬季“结冰海域”的位置以及冰区边界,将成为下一步欧盟各成员国争论的焦点。 查看详细>>

编译者:马丽丽 点击量:144

3 利用大叶藻进行海岸带修复工程 2017-04-22

2017年3月27日,美国国家海洋局(National Ocean Service)在其网站上发布题为《大量大叶藻草甸重建》(The Rebirth of aHealthy Eelgrass Meadow)的报道指出,这个创新性的修复项目为鱼类、蟹和海湾扇贝提供了了数千英亩的的优质栖息地。弗吉尼亚东部海岸的大叶藻海草床恢复工作是在2000年从来自约克河的几粒种子开始的。今天,这些海草草甸已经扩展到6195英亩,为在孵化场饲养的大约200000个海湾扇贝提供了生长场地。 海草床不仅能够通过吸收水中营养物质、吸附细颗粒沉积物来改善水质,还能为重要的商业性鱼苗和螃蟹提供重要的栖息地,同时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东海岸的大叶藻被连续的飓风连根拔起和疾病的破坏,而地球上最大的和最成功的大叶藻修复工程正在那地方。位于弗吉尼亚东海岸的大西洋边,利用弗吉尼亚海岸带管理项目支持的创新方法迅速增加了大叶藻的数量,并且用这个方法修复了这个地区的栖息地,这个方法在世界上其他地区或许也有效。 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发明了一种收获和投放种子的新方法。该团队选取最合适的地区投放种子,并且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收到巨大成果。自2000年以来,已有超过7100万粒种子被被投放到498英亩的海底。这些种子已经长成覆盖超过6196英亩的海藻。国家沿海项目也曾与其他机构一同把海湾扇贝再次引入到海草床上。超过200000只海湾扇贝已饲养成熟,野生种群在2017年预计将超过78000个。 (王晓峰编译) 查看详细>>

编译者:马丽丽 点击量:179

4 研究发现超过75%的海洋生物可发光 2017-04-22

大多数人可能见过深海鮟鱇鱼的照片:利用本身肉质的发光体,引诱猎物靠近嘴部,其发光体是一种通过细菌产生的生物性光源。 这些海洋生物发光现象曾被认为是罕见的,而最近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对深海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现象进行了第一次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生活在海洋表层及到4000米深度的海洋生物中,超过四分之三的海洋生物都存在发光现象,包括鱼类、水母、虫类(如深海螺旋虫)、透明动物、甲壳类动物、鱿鱼和章鱼等。其中一部分海洋生物像鮟鱇鱼一样,依靠光细菌发光,但大多数海洋生物则像水母一样通过化学作用发光。 深海中的发光现象有很多作用,比如可以狩猎、警告掠食者或吸引伴侣。科学家解释说,这项发现使得海洋中的生物发光现象成为一个“生态特征”,这个特征是生活在深海中的大多数生物都应该具备的。 (刘雪雁编译) 查看详细>>

编译者:马丽丽 点击量:167

5 大堡礁严重白化现象连续两年重演 2017-04-22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家连续两年对大堡礁(GBR)进行测量,以确定海水温度升高对珊瑚礁普遍白化的影响。结果不容乐观:根据4月9日公布的航空测量数据显示,在延伸2300多公里的珊瑚礁系统中,中部三分之一的珊瑚礁个体出现严重的白化现象。2016年,北部三分之一的珊瑚礁遭遇白化。而在大堡礁的中央,大量珊瑚礁已经连续两年发生白化。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 in Townsville)的海洋生物学家James Kerry表示,由于珊瑚礁最快需要十年的生长时间才能恢复,因此,若连续发生白化,未来预计可能会出现“零恢复”。 当珊瑚暴露于高水温时,就会发生白化。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珊瑚会驱藻,即排出微小的光合藻类(黄藻),这些五颜六色的藻类附着在珊瑚上,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珊瑚提供应用物质,而藻类的损失导致珊瑚开始变白。如果水域温度下降得足够快,珊瑚可以从白化状态中恢复。目前,只有通过白化发生后的水下调查才能了解珊瑚的受损情况,所以,“我们在调查前会损失很多珊瑚。”Kerry说。去年,大碉堡北部700公里处有67%的珊瑚死于白化。过去两年中,只有南部的珊瑚礁系统幸免于白化。科学家们建议扭转目前全球变暖致使海水温度升高的局面,这是保护珊瑚礁的唯一希望。 附图:澳大利亚珊瑚礁的年际间白化程度对比 (傅圆圆编译) 查看详细>>

编译者:马丽丽 点击量:170

6 碳酸盐中碘含量对元古代海洋表层氧化还原的影响 2017-04-22

元古宙时期承载了真核细胞的出现与真核细胞生物多样性的最初记载。与真核细胞生物息息相关的浅海环境氧含量比现如今的氧含量要低,但低多少仍然存在争议。这里,我们通过对浅海石灰岩和白云岩中碘浓度(被氧化的含碘物质)的测量,首次对元古代时期海表层的氧化还原条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碘盐对附近区域内氧气可用程度与临近水域的缺氧情况都十分的敏感。 为了对我们方法进行实用性评估,我们利用新第三纪至第四纪时期的碳酸盐样品进行实验,实验发现缺氧环境对成岩作用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也会抑制碳酸盐中碘含量的增大。尽管成岩作用过程中的碘含量发生损失,但元古代时期最高碘含量相对太古代时期有所提高,特别是在Lomagundi与Shuram事件(Shuram:新元古代底层名,在这时出现了整个新元古代中最大的碳同位素漂移,人们把这一事件称为Shuram Event)时期,碳同位素在古元古代与新元古代时期漂移程度非常大。对于Shuram事件,通过对新第三纪-第四纪时期的碳酸盐样品观测,发现成岩作用与碘的运移趋势无关。元古代时期碳酸盐碘含量的低值线与显生宙时期一样,都与浅层富氧-缺氧界面有关联。表层水的含氧浓度至少要间歇性的高于临界值才有利于真核细胞生物的生存。 然而,来自于中元古代表层水碳酸盐中低碘含量数据与动态化变层(循环水与非循环水界面)的周期一致,从而缺氧水间歇性混合上升,最终到达海水表层。这些氧化还原反应的不稳定性对早期的真核生物的多样性有较大影响,对动物的进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刘思青编译) 查看详细>>

编译者:马丽丽 点击量:207

7 Mélange模型刷新对板块俯冲过程的理解 2017-04-22

海底巨大的构造板块彼此融合,相互推动。这种强大的碰撞称为俯冲,俯冲过程可形成火山弧,这些火山弧能引发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地质事件,如爆炸性火山爆发和大地震。 科学进步杂志(Science Advances)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改变了关于火山弧熔岩形成的理解,并可能影响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风险研究。由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率领的研究队伍发现了一种过去未知的在板块-地幔边界俯冲期间由高应力导致熔融强烈混合形成变质岩(称为Mélange岩石)的过程。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熔岩形成始于俯冲的构造板块或板坯的液体和熔融的沉淀物组合,在渗透到地幔后,会混合并触发更多的熔化现象,最终喷发到表面。 “研究表明,现行的流体/沉积物熔体模型是不正确的。”世界卫生组织地质学家和论文的主要作者Sune Nielsen说。“这很重要,因为过去二十年来,对于俯冲带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数据的几乎所有解释都是基于该模型。”相反,Nielsen和他的同事提出了Mélange模型,即在与地幔混合之前,Mélange岩石已经存在于板块的顶部。根据对Mélange岩石的现场观察,低密度的Mélange岩块可能会从俯冲板的表面缓慢上升,并将充分混合的岩石运送到弧形火山下的地幔中。俯冲带通常被称为地球的发动机,是海底所含的水和二氧化碳被重新回收到地球深部的主要发生区域,在控制长期气候变化和地球热量预算演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研究小组说,研究结果要求重新评估先前发表的数据,并对与俯冲带过程相关的概念进行修订。因为之前的研究大多数忽视了岩石,几乎没有人知道其物理性质或者融化温度和压力的范围。未来量化参数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俯冲带的作用及其对地震发生和俯冲带火山活动的影响。 附图:利用Mélange模型模拟海底岩溶过程 (李亚清编译) 查看详细>>

编译者:马丽丽 点击量:242

8 极地冰川的碳循环源头可能是细菌 2017-04-22

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篇文章显示,南北极冰川表面径流中的微生物可能是以前被低估的一种有机物的来源,它们成为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动态局部碳循环”的一部分。而且,循环可能成为全球气温升高和微生物活动增加的重要碳源。 此前,科学家们认为释放到极地径流中的碳可能来自锁在冰川中的远古有机物,或者是更近的来源,例如灰尘以及从火灾中吹过来的烟尘等,这些碳沉积在冰面上,冰层融化后被释放出来流入冰川径流中,最终流向大海。然而,最新研究发现,径流中大部分的碳是细菌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而不是来自于古老的碳源沉积。另外,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微生物的碳输出可能会增加,尤其是对高温更加敏感的极地生态系统。 文章中提到,虽然个体冰川径流中碳含量相对较少,但是由于其绝对质量和表面积大,在全球范围中起重要作用,地球表面大约11%覆盖着冰,极地冰川径流“代表了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碳很容易被生物分解,蒙大拿州立大学研究员Christine Foreman(文章作者之一)表示这种元素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将会被放大。同时,研究人员表示,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验证冰川的碳排放在碳平衡中的比重是否大于远古的碳排放或者微生物释放。该研究监测区域是南极麦克默多干谷Cotton冰川的一条径流,那里有一个长期生态研究网。该地区是南极洲最大的无冰区域,面积大约是美国和墨西哥大陆的2%。 附图:南北极冰川表面径流 (冯若燕编译) 查看详细>>

编译者:马丽丽 点击量:305

9 自热浪袭击后鲨鱼湾海草区尚未恢复 2017-04-22

最新研究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地的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鲨鱼湾大量的海草床,自2011年被热浪袭击后,目前仍尚未恢复,反应了气候变暖对特定重要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力。 该研究由莫特海洋实验室(Mote Marine Laboratory)的研究员Rob Nowicki主持,研究成果于《海洋生态发展系列》发表。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IU)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和其他来自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澳大利亚的迪肯大学和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市诺瓦东南大学等多个研究单位的科学家们,共同研究鲨鱼湾的生态系统已20余年。 鲨鱼湾之所以能被列为世界遗产地,部分因为它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海草床,约1853平方英里(4800平方公里)。这一巨大的亚热带生态系统养育着成千上万头鲨鱼、其他鱼类、海龟、宽吻海豚、极其珍贵的儒艮和草食性哺乳动物们(如海牛)等。Nowicki说,“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相对原始的生态系统,但是在2011年的夏天,经历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温,研究区域内70%-90%的海草灭绝,没人想到情况会这么严重。当我们的同事记录下这些海草的死亡情况后,我们想知道过个几年后海草的恢复情况会怎样。然而研究显示,这里的生态系统遭受打击之后并未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有水平。” 研究人员在2012-2014年间共调查了鲨鱼湾的63处试验点,以评估海草的恢复和变化情况。在热浪侵袭前,很多试验点被一种名为“线草”(Wire weed)的海草覆盖,这种又密又高的“灌木丛”既可以为各种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又可以成为栖息地。而热浪大大降低了线草的密度,有些区域的线草根茎变黑、死亡,只留下空空的海床。存活下来的线草虽然看似稳定,但并没有占据更多的海底区域。相反,一种佛罗里达本地浅滩草的近种——二药藻(Halodule uninervis)开始填补这些空缺区域。2012年,二药藻只在试验点零星分布,占全部种类的2%,2014年却达到30%。Nowicki的博士生导师Michael Heithaus说,“受损严重的海草是最常见的物种,它们密如森林。失去它们,就如同从非洲的灌木丛来到一片被割过的草地一样。” 附图: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鲨鱼湾海草床 (罗维编译) 查看详细>>

编译者:马丽丽 点击量:441

10 海洋“死亡区”可能对全球珊瑚礁造成威胁 2017-04-22

美国史密森学会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海洋“死亡区”(导致海洋生物死亡的海洋低氧区,也称“海洋沙漠”)影响着全球几十处珊瑚礁,并对另外数百处珊瑚礁造成威胁,该研究已发表在《PNAS》上。研究人员观察了巴拿马加勒比海沿海珊瑚礁的大规模死亡过程,他们怀疑是由于海洋“死亡区”造成,而不是海洋变暖或酸化。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来自史密森热带研究所的Andrew Altieri,他说:“海洋变暖和酸化对珊瑚礁的威胁被认为是全球性的,其所需的解决方案也是广泛范围的。而海洋“死亡区”对珊瑚礁的威胁则更具有区域性。所幸的是,可以通过控制污水和农业径流入海来减少“死亡区”的形成。” 2010年9月,博卡斯德尔托罗省阿尔米兰特湾(Almirante Bay)的珊瑚礁呈现出严重的胁迫迹象。除了与高温相关的珊瑚白化表象,还有线索表明,存在着高温之外的其他原因。且诸多不寻常的观察结果表明,高温并非罪魁祸首。海底散布着厚厚的细菌菌落以及死亡的螃蟹、海胆和海绵的尸体。更为奇怪的是,存在一条清晰的深度线,线以上的珊瑚礁看起来很好,线以下的状况却极为糟糕。甚至对单个珊瑚群落而言,线以上的状态良好,但线以下的已经死亡。 研究人员立即着手开展研究,并测量了不同的水质数据。其中一组数据令人震惊:较深的水域中,其氧含量极端低下,与珊瑚健康存活的浅水环境中的高氧含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正是海洋“死亡区”的标志。 该团队认为,这些“死亡区”在热带地区可能极为常见,但由于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导致其大部分都未被报道过。对此Altieri说:“目前的研究显示,全球温带地区的“死亡区”数量比热带地区多10余倍,但大多数的海洋生物学家在欧洲和北美的大学工作,很有可能只是发现了其所在地周围的“死亡区”。” 幸运的是,史密森的博卡斯德尔托罗研究站已经开始了一个珊瑚礁监测计划,研究人员分析,海洋“死亡区”的数量可能被低估了一个数量级。史密森自然历史博物馆的Nancy Knowlton表示,对于热带的海洋“死亡区”而言,几乎意味着10个里面有9个尚未确定。 研究人员还发现,全球珊瑚礁的大规模死亡事件中,有20例与“死亡区”相关。Altieri说:“在几个重要的论述珊瑚礁面临的威胁的综述中,缺氧(低氧)甚至未曾被提及。在学术会议中也甚少被讨论。更严重的是,许多珊瑚礁监测工作并不包括氧含量的测量,因此更几乎不可能将珊瑚大规模死亡的原因确定为缺氧。”例如,2016年墨西哥湾的花园珊瑚礁大规模死亡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其中一些照片看起来与巴拿马的观察现象极为相似。 作者认为,开展对珊瑚礁的氧含量监测工作,可以改善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并有助于了解海洋“死亡区”与全球变暖等其他压力的相互作用对珊瑚礁造成的多重打击,以免珊瑚礁遭遇更大的危险。 (郭琳编译) 查看详细>>

编译者:马丽丽 点击量:686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