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formation Network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mt in the Yangtze Basin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流域科技信息情报产品详情

2018年第27期  (2018-12-21 长江流域)       全选  导出

1 以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2018-12-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为农业农村全面实现现代化做出的总体规划,是通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桥梁。乡村振兴战略,为我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改革与发展机遇。真正做到乡村振兴,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清除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破解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把乡村与城市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仅给予乡村的产业、医疗、生态、教育等方面更多的支持,更加注重发挥乡村的主动性,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尽一切力量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定位的再认识和对乡村价值的重视,是我们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将使城乡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乡村振兴和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全国现代化实现和全体人民的小康进程。 二、要着力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既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必然选择和全面部署,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更好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稳步提升,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我省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随着每年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一些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有的地方乡村凋敝问题令人堪忧。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正确路径是根本。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应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就我省来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解决长期困扰我省农业发展步伐的“产业链短、营销力弱、价格低廉”等问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提升农业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农业增收的方式从增产为主转变为提质为主。扩大农业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省农业产业链的国际延伸,提升农产品整合营销能力和附加价值。推动农民合作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全面转变,提升农业产业的合作化、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经营水平。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以水利建设、农机配置、科技提升、生态发展四条主线为依托,加大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安全的前提下,推进龙江农村产业升级、资源整合、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重要途径。要依据各乡村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不要照抄照搬,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依托五常大米、阿城大蒜、亚沟粘豆包、兴凯湖大白鱼、伊春蓝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品牌做好精深加工,提升原粮加工等级和产品附加价值,并且利用专业营销团队和手段,在最短时期内把黑龙江特色农产品铺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在全省范围推进互联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4G网络覆盖95%以上行政村,在市县级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以“互联网+农业”为途径,充分调动农民增加收入的迫切性和主动性,推进精准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并以此为契机带动物流运输、涉农服务业等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优良、公共服务均等、龙江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利用好龙江“冬冷夏凉”的独特气候优势,加快特色旅游开发,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加大精准脱贫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底线要求。我省要牢牢把握“三保障”核心标准,守住底线,严格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把精准要求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在大力推进产业振兴、环境美丽、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定人群,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灾致贫、因学致贫等问题。注重激发内生动力,组织贫困户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农产品加工、庭院种植养殖、建造农家院等方式走上脱贫道路。同时,通过扩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落实好帮扶责任。创新帮扶工作方式,采用生产奖补、以工代赈、设置公益岗位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脱贫致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旧在农村,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只有摘掉贫困的帽子,乡村振兴才会有底气。 来源:黑龙江日报 查看详细>>

编译者:长江流域 点击量:29

2 构建长江上游乡村振兴生态旅游产业链的思考 2018-12-21

习近平总书记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了要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这不但为长江经济带总体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该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新要求。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独特地域单元和高敏感生态功能区,发挥着关键性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作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践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理念,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构建和打造长江上游乡村振兴的生态旅游产业链,首先需要充分把握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内涵、本质及其构建要点;其次是要将这种新模式与长江上游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诉求紧密衔接起来,才能形成理论导向鲜明、实践操作性强、示范性效果好的新成果。 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的核心要义是以乡村生态要素和乡土文化为本底,相关利益者基于全域旅游发展规律进行分工协作,从而不断满足旅游者高品质需求的产业化方式,涉及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乡土化纵向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全域化横向联合与协作、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旅游+”融合关联、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绿色技术改造以及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时空转换优化这五个维度的构建与统筹。 长江上游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将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作为最佳路径,通过走生态优先、旅游富民之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在遵循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发展规律和五个维度的构建要点基础上,结合长江上游地区独特的水土涵养条件、复合的山水林田草系统、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深厚的农耕文化积淀等要素,打造多条特色鲜明的主题化生态旅游产业链是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其中,乡村水主题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以谋划和实施。 保护水生态做好水文章,以水为主线或主题来构造长江上游乡村特色生态旅游产业链,全面打造长江水资源保护、水养殖管控、水健康养生、水环境养心、水文化休闲、水工程观赏、水景观游憩、水灯光体验、水商品售卖、水品牌营销、水生态处理等环节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地带;进一步高效组织水上游览线路和陆上交通,合理安排项目上下游和内外侧相关联的布局,全方位注入生态绿色开发技术和乡土文化,更大范围内开展相关利益主体的紧密联合与协作,通过乡村旅游产业链拉长做深、拓域做大、加宽做强、增绿做优、延展做实等多种提升手段和措施,最终形成一条长江上游独具魅力的乡村亮丽风景线。另外,还可以深入挖掘长江上游“乡土乡音乡情乡风”文化资源和“山水林田湖草”自然景观,建设长江上游乡村文化主题、休闲农业主题、山水康养主题、田野美食主题、乡居度假主题、水岸观光主题、田园亲子主题等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更强的新引擎和新动能,树立长江上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典范。 四川省宜宾市在长江上游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宜宾地处金沙江、岷江汇合成长江的“零公里”处,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市域范围三江支流共有大小溪河600多条,其中9条中等河流流域所涵盖的广袤城乡大地面积均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在长江上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作用,这也成为乡村振兴最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本底,有着最适宜、最成熟、最迫切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示范区的基础优势和先决条件。 基于此,宜宾市乡村振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沿三江流域(涵盖三江支流的乡村地带)规划布局了多条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并深入推进在这些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上构建多主题、富特色、最亮丽的长江上游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力争将其建设成为“三江田野、美丽宜宾”的生态文明新样板。 宜宾在推动乡村振兴示范走廊的环保绿色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方面采取了四大重要举措:一是从全局出发出台了《宜宾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全域范围内整合资源、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提升服务,营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分阶段实施,近期围绕1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的规划实施开展先行先试,集中打造5条以上主题化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的样板区,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强化操作指导,开展10场区县范围的乡村振兴干群培训活动,夯实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实施的人力资源基础。四是在要素上优先保障,集中力量对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项目在组织保障、政策倾斜、财政投入、金融扶持、土地改革、专业支持等予以充分保障。 总而言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和打造,不仅是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守护长江上游乡村生态安全的立足之道,只有充分把握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内涵本质及构建要点,紧密结合长江上游乡村振兴的内在诉求,找到科学的实施路径和策略,才能最终谱写出长江上游美丽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旅游报 查看详细>>

编译者:长江流域 点击量:29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绍兴乡村旅游的思考 2018-12-21

一、旅游业大变革条件下乡村旅游异军突起 目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结构调整和深刻变革期:景点旅游的边际效益下降,出游方式散客化趋势显著,旅行社和导游核心业务削弱,核心竞争力转向旅游目的地综合竞争。在此背景下,随着小众游的兴起,集休闲与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成为新时尚,乡村旅游成为人们旅游选择的重要方面,呈现出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二、绍兴发展乡村旅游的问题与着重点 当前绍兴乡村旅游发展集聚效应不够突出,产业规模不够壮大,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发展水平不够平衡。因此,全市发展乡村旅游应着重做好三点: 其一,注重布局设计。一要注重总体规划布局与当地总体规划相一致。景区村庄发展规划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基础,要与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精确对接,与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有机统一。二要注重局部创意设计与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景观规划设计要以山水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历史农耕文化为依托,以优化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营造具有观赏性、文化性、艺术性的自然与人文景物和环境场地。三要注重建筑设计与农耕乡土建筑文化相融合。尊重地域特征和文脉,在建筑造型和立面外观上吸收传统民居建筑中优秀建筑元素,创造出极富地方特色、文化的经典建筑群。 其二,抓住核心要素。一要在明确比较优势上“定准类型”。景区村庄要明确自身比较优势,确定发展模式和主题类型,在找准着力点上下功夫。二要在打造旅游产品上“创出特色”。坚持以乡村资源环境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文化内涵为核心,以产业基础为支撑,从“六要素”中统筹把握、精心设计旅游产品。三要在培育经营品牌上“塑造形象”。实施品牌战略,构建品牌体系,丰富品牌内涵,促进乡村以“品”成“牌”,向品质、品味、品牌方向发展。 其三,挖掘乡村文化。一是从“历史”和“民间”中挖。要重点保护、积极修缮、合理开发珍贵历史遗迹;系统整理、编辑、介绍历史名人、事件和典故;深度挖掘、充分展示、互动体验民俗文化与风土人情。二是从“景观”和“生态”中挖。要挖掘开发独特自然山水景观和生态,展示地域文化。三是从“农耕”和“农事”中挖。重点开发极富魅力的传统农耕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事劳动技艺。四是从“饮食”和“种养”中挖。从“精、美、情、礼、土”五个方面挖掘饮食文化,提炼“土菜”养生功能,打造绿色健康文化。 三、旅游部门的定位和努力方向 一是积极参与协同。紧抓发展乡村旅游,创建载体,使农家乐、民宿、田园综合体等旅游业态向新空间、新景色、新热点和新主体转型升级,积极参与景区村庄创建的组织工作,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发展乡村旅游齐抓共管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要做好参谋,引导财政、农办等部门资金跟着项目走,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村庄景区建设倾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村庄景区建设。坚持“美村富民”工作导向,鼓励发展休闲业态,大力发展养生经济、运动经济和文创经济。 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加大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力度,将农村实用人才乡村旅游培养计划纳入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吸引热爱农村生活、经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村青年返乡创业。 四是突出策划包装。重点打造乡村旅游集聚区、星级旅游区、特色民宿、房车露营体验、乡村研学等产品业态,形成具有乡土气息和一流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扶持并规范乡村特色民宿发展,制定乡村民宿服务规范,推进全市乡村旅游向乡村度假、乡村休闲、乡村生活转型发展。 来源:绍兴日报 查看详细>>

编译者:长江流域 点击量:34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