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海洋环流可能会减少日本鳗鲡数量

编译者:mall发布时间:May 8, 2018点击量:148285 来源栏目:科研动态

由日本海洋地球科学和技术机构(JAMSTEC)的Yu-Lin Chang博士和Yasumasa Miyazawa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与日本大学合作研究了海洋环流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数量减少的潜在影响,重点讨论了风向改变所产生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过去二十年海洋环流的变化影响了日本和台湾的幼鳗捕捞量,每年减少约5%。

日本鳗鲡产于西北太平洋区域,北赤道流(NEC)与西边界流、黑潮北部交汇的上游。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和海洋大气因素,日本鳗鲡的捕捞量一直在下降,但原因尚未确定。

为研究洋流变化对日本鳗鲡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应用数据同化海洋环流模式(日本海岸海洋可预报性实验2,JCOPE2),对1993年至2013年期间的数据进行再分析。然后,对在北赤道流(NEC)产卵区释放的虚拟幼虫(V-幼虫)的扩散,包括它们的游泳行为和由洋流输送引起的移动进行模拟。

结果表明,尽管年际波动,日本南部的V-幼虫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此外,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特别是对于台湾西部和日本地区,V-幼虫向东亚的弥散现象减少,同时,移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由于NEC的减弱和产卵区附近南亚表层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v-幼虫倾向不是像90年代那样进入黑潮并向东亚移动,取而代之的是进入南部地区。

Miyazawa博士认为,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环流对幼鳗捕捞量下降的趋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实际的鳗鲡幼苗迁徙模式仍然不确定。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生物因素和人口动态的变化,以及运用更复杂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傅圆圆 编译)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孙天旭 贾庆国:美国处理海洋权益与领土争议的实践与成因
  2. 2 庞中英: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关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3. 3 国内首家海洋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在深圳成立
  4. 4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分中心揭牌
  5. 5 中国海洋领域重要机构
  6. 6 国际海洋组织
  7. 7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
  8. 8 中国海岛逾1.1万个已建成涉岛保护区194个
  9. 9 9600个!我国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
  10. 10 2017年青岛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1. 1 边缘海源-汇沉积体系中浅水峡道边缘海沉积有机碳埋藏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2. 2 钱塘江感潮段浮游植物周年变化及蓝藻藻华防控策略
  3. 3 多环芳烃在季风影响的开阔大洋具有均匀的空间格局和风驱动的显著季节变化
  4. 4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中心科研进展
  5. 5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冲绳海槽海底火山喷发机制
  6. 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印尼贯穿流水体追踪方面取得新进展
  7. 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腐蚀防护太阳能驱动的光电持续阴极保护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8. 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三维温盐场反演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
  9. 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催化β-甲壳素衍生物合成的新型几丁质脱乙酰酶
  10. 10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3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5”下水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