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Science》深海细菌在二氧化碳固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编译者:mall发布时间:2017-12-15点击量:122 来源栏目:科研动态

200米以深的海域占整个海洋的90%。然而,关于此处的微观生命及其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细胞物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方面的关键作用却知之甚少。这些微生物生产的有机物质可以被其他海洋生物利用,从而提高海洋的生产力。深海中大部分碳元素的固定发生在海洋表面200-1000米之间的中层海域,固碳微生物的种类及所使用的能源一直以来都是个谜。近日,来自美国缅因州毕格罗实验室科学家通过分析深海水样品中的基因组数据发现,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在二氧化碳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已经发表在《Science》上。

亚硝酸盐氧化细菌从含氮化合物的氧化过程中获取能量。它们的含量不到深海微生物总量的5%,因此,此前科学家们大大低估了它们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该研究显示,尽管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丰度相对较低,但每年在中层海域能够捕获超过11亿吨的二氧化碳。在本研究之前,古细菌被认为是深海中固定二氧化碳最多的微生物,然而本研究发现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在二氧化碳固定过程中的贡献比古细菌大得多。

该团队与维也纳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北大西洋多个地点的中层海域采集了海水样本,并添加了标有放射性标记的二氧化碳,从而能够确定每种微生物的碳吸收量,研究结果证实了亚硝酸盐氧化细菌在碳固定中的主导作用。本研究揭示了海洋内部氮和碳循环之间的联系,阐明了一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微生物在海洋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科学快报》2017年第45期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孙天旭 贾庆国:美国处理海洋权益与领土争议的实践与成因
  2. 2 庞中英: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关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3. 3 国内首家海洋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在深圳成立
  4. 4 国家海洋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分中心揭牌
  5. 5 中国海洋领域重要机构
  6. 6 国际海洋组织
  7. 7 中国发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
  8. 8 中国海岛逾1.1万个已建成涉岛保护区194个
  9. 9 9600个!我国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
  10. 10 2017年青岛海洋环境公报发布
  1. 1 联合国粮农组织讨论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2. 2 全国首个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发布
  3. 3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利用微塑料全检新技术揭示大洋海山生境中微塑料的深海环境行为
  4. 4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阿拉伯海低氧区研究工作中取得新进展
  5. 5 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针对福岛来源放射性污染物在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中的长期输运和向南海的入侵方面取得新进展
  6. 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大西洋热含量快速增加的新机制
  7. 7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南大洋上层热含量年代际变率物理机制
  8. 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机制
  9. 9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揭示轮胎磨损微粒老化增加其颗粒及渗滤液对微藻的毒性
  10. 10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涡动能增长停滞现象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