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制的“白龙”浮标系统实现智能化升级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3-6-30点击量:5 来源栏目:重要资讯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制的“白龙”浮标赋智升级版——“白龙”智能化浮标在青岛成功布放海试。

“白龙”浮标是我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6000米级深海气候观测锚系浮标系统,是我国深海气候观测的重要支撑平台。该浮标系统不仅可以采集海水温度、盐度、海流剖面等海洋要素,还可同时观测海面风速、风向、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气象要素,为海洋和气象预报预测提供宝贵的实时观测数据。2016年,“白龙”浮标成功实现了观测数据的全球实时共享,填补了我国在深海锚系浮标观测系统上的技术和应用空白。

“白龙”浮标是我国第一个面向深海大洋开展业务化观测的浮标系列,已经成功布放于印度洋和南海等海上丝绸之路周边海域的多个站位,是继美国的TAO/Atlas浮标和日本的TRITON浮标之后的全球第三个深海气候观测浮标系列。该系列浮标的成功研发和应用,标志着我国业务化海洋观测系统已从近海走向深海大洋,为我国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和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与世界各国共同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前成功布放的“白龙”智能化浮标是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设计创新和技术攻关,使用了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后研制而成的。加入AI后的“白龙”浮标主要有三方面的提升。第一,“白龙”智能化浮标能够建立关键海洋过程的模型,例如内波识别模型,可以通过浮标观测到的实时温度数据进行内波的识别,在浮标端就可以主动识别内波后进行加密观测,获取更多的内波数据。第二,在引入AI能力后,能够通过安装在浮标端的摄像机进行识别,当判断出浮标附近的船和人有进一步靠近或者破坏浮标的行动后及时发出声光警告,同时把照片立刻传回岸站进行保存当做取证材料。第三, 智能升级后的“白龙”浮标上有一个可以沿着包塑钢缆自主升降的剖面仪,位于剖面仪平台上的摄像机配合相关AI算法,能够对浮游生物快速进行识别和分类。

经过10多年的自主研发,到2021年,“白龙”浮标技术已达到国际同等水平,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模块化级别的全部自主创新。现如今,白龙浮标开启智能化升级,充分体现了海洋科技创新优势。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将继续扎根科研一线,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