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出炉

编译者:liguiju发布时间:2024-6-11点击量:158 来源栏目:重要资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部编制完成《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于6月8日正式发布。这是自然资源部首次发布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十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浓度总体稳定,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近五年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重点监测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状况基本稳定,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

《公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海洋生态灾害和问题。受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海岸侵蚀在局部区域较重,夏季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0.8℃。赤潮发现次数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减少,浒苔绿潮、河口低氧等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监测区域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以及生态灾害高风险区。这些工作是编制《公报》的基础。《公报》反映了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阶段性成效,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压力日益增加,为进一步守住海洋生态安全边界和底线,自然资源系统将从四方面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一是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探索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分类管理,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建立健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

二是强化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积极拓展海洋利用空间,减缓近岸海域资源与生态压力,严格管控围填海,健全用海用岛监管体系,落实海域使用者生态用海责任。

三是完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加快建设监测网络,提升卫星、无人机、原位在线等新型监测手段应用水平,发展生态状况评价和风险预警技术,不断丰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产品。

四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自然岸线、无居民海岛、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海洋生态廊道,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加强互花米草、浒苔绿潮等联防联治。强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完善生态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