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共计 4,068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2024-06-28

6月19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结果显示:近年来北海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部分区域生态状况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初见成效。 公报以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数据为基础,全面呈现了北海区海洋生态格局和状况,述了盐沼、海草床、牡蛎礁、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状况和变化趋势,总结了绿潮、赤潮和局地性生物暴发等海洋生态灾害发生情况。 公报显示:北海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等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指数均处于稳定状态,生境状况无明显变化,局部海域呈富营养化状态。海草床生态系统状况为优良,盐沼生态系统状况为中等及以上,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状况基本稳定。黄河口、辽河口等典型生态系统状况持续向好,西太平洋斑海豹等珍稀濒危生物种群逐步恢复,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2023年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2022年有所减少,绿潮和局地性生物暴发等生态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北海局会同沿海各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综合利用卫星、无人机、船舶、浮标、雷达等监测手段,建立了“天-空-海-岸”四位一体的预警监测体系,完成8大类、36项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全面完成黄河口、渤海湾和曹妃甸海草床等68个海洋典型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价和预警工作,基本摸清北海区海洋生态系统分布格局,逐步握典型生态系统现状和演变趋势,有效应对海洋生态风险和问题,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点击量:0

2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交付 2024-06-28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6月24日在广州交付。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为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建造。 该船冬季可航行于我国黄海和渤海海域进行冰区海洋环境监测调查,并兼顾冰区救助,同时具备夏季在极地海域的科学考察能力。 “极地”号船长89.95米、型宽17.8米、型深8.2米,设计航速15节,在1米厚的当年冰冰区中的破冰航速可达2节。 该船总吨位4600吨,续航力为14000海里,一次补给可以保障全船60人在海上生活80天。 该船搭载了多种海洋调查设备,能够承担海冰、三维水体、地球物理、大气等海洋环境的综合观测调查任务。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部 点击量:0

3 东海生态中心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仔稚鱼分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4-06-28

6月3日,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专业技术团队在仔稚鱼分类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以“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DNA Barcoding Identification of Pholis fangi Larvae and Juveniles in the Yellow Sea”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Fishes(JCR 2区)。 该研究通过传统形态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的结合,对方氏锦鳚的早期发育阶段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描述了方氏锦鳚从卵黄囊仔鱼到稚鱼的发育变化特征,掌握了方氏锦鳚早期发育阶段在黄海南部海域的分布格局。该研究还发现,黑色素细胞在锦鳚属仔鱼和稚鱼发育阶段有显著差异,黑色素细胞的分布特点可有效区分锦鳚属仔鱼和稚鱼。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鱼类的早期生活史以及产卵场、育幼场的分布特征,可建立基于鱼类生活史及其生境变化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该研究先后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自然资源部东海局青年海洋科技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部 点击量:0

4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海洋环境全氟化合物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4-06-28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所内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大型仪器,在海洋环境新污染物-全氟和多氟化合物高灵敏精准检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以“在线固相萃取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直接测定植物粗提物中的23种全氟化合物”和“Occurrence and prevalence of 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the sediment pore water of mariculture sites:novel findings of PFASs from the Bohai and Yellow Seas using anewly established analytical method”为题,分别发表于分析化学领域国内权威期刊《分析化学》(SCI)和生态环境领域国际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1区,IF=12.2)上。 本研究通过建立简便、灵敏和准确地测定植物叶片组织中典型全氟化合物(PFASs)及其新型含氟替代品的分析方法,深入揭示了PFASs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及其转化代谢过程。基于在线固相萃取(SPE)净化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分析技术,发展了一种只需要对植物叶片中的PFASs进行简单提取,无需其他净化处理,即可自动化净化并测定植物叶片粗提物中23种PFASs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回收率和检测灵敏度,适用于不同植物叶片及海洋大型藻、微藻等植物样品中23种PFASs的准确测定,为植物叶片中传统以及新型PFASs的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基于在线固相萃取-UHPLC-MS/MS技术,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只需1 mL海洋沉积物孔隙水样品,通过大体积直接进样分析,在20 min内同时对沉积物孔隙水中26种PFASs(13种全氟羧酸(PFCAs)、4种全氟磺酸(PFSAs)、9种新型替代PFASs)进行精准测定的新方法。与现有文献方法相比,该方法大幅减少了沉积物孔隙水样品的采样量(仅1-2 mL),避免因为孔隙水样品量不足导致无法完成PFASs的测定,为开展沉积物孔隙水中PFASs的大面调查,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该研究的开展将为我国近海环境中PFASs的监测调查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为完善海洋环境PFASs的检测技术体系提供支持。这将有助于深化对我国近海环境PFASs现状、环境归趋、环境风险的认识,对保障海洋环境生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联合培养的化学专业硕士生申楠同学为2篇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的陈军辉研究员和何秀平副研究员分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联合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engine.scichina.com/doi/10.19756/j.issn.0253-3820.23116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389424008355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点击量:0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