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共计 2,234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GRL:海底光纤观测揭示海啸传播——以2023年10月鸟岛附近的海啸为例 2024-08-26

2023年10月9日,日本鸟岛附近发生了高频海啸。日本海洋地球动力学研究所将分布式声学传感技术应用于近海安装的海底光缆,成功地捕捉到了这些海啸沿着光缆从离岸约60公里处传播到近海的海啸传播,海啸震中被确定为鸟岛。 分布式声学传感观测数据以及安装在光缆附近的水压计数据分别用于估计震中附近海啸发生的时间序列,从而独立地证实了分布式声学传感结果的有效性。这项成果表明,海底光缆附近的分布式声学传感技术观测记录可以用来估算海啸产生的时间序列。分布式声学传感技术还测量到了光纤上的应变,使得科学家能够使用数据确定海啸传播过程中应变成因。分布式声学传感能够测量安装在海底光纤上的应变,使地震能够沿着光缆样带观测,这与使用海底仪器的传统观测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观测是在日本室户近海的海底光缆上进行,主要观察在南开海槽地区的慢速地震。 研究根据应变数据计算海啸波高,建立了一种定量评估海啸传播过程中光纤畸变因素的方法。未来,海啸波高可以根据海底光缆数据进行估算,使用具有分布式声学传感观测的光缆应有利于高密度地震和广域海啸观测。(於维樱编译;熊萍责编) 查看详细>>

来源:日本国立海洋研究开发机构 点击量:1112

2 PNAS:东太平洋海隆岩浆诱发构造—来自海底和海底以下高分辨率表征的证据 2024-08-26

巴黎城市大学通过比较东太平洋隆起(EPR)9°50'N地区的三维地震成像和海底测深数据揭示了岩浆体的独特形态特征与断层走向之间垂直对齐关系。这种空间重合及不对称的成核模式提供了岩浆诱导断层成核的最直接证据,表明这种断层在洋中脊轴部附近通过岩浆引导和热液活动对外部岩石圈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高分辨率海底和地下成像修订了构造应变估算结果,显示在EPR附近轴向构造的地壳扩张部分远小于之前的估算,熔岩埋藏断层对扩张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些发现有助于增强板块扩张理解,对理解全球构造周期至关重要。(王琳编译;熊萍责编) 查看详细>>

来源:《美国科学院院刊》 点击量:544

3 Nature Physics:木星高纬度地区的锋生 2024-08-26

锋生是指在陆地大气和海洋中产生分离不同温度流体产生锋面的过程。考虑这一过程是否出现在其他行星的大气中是很有趣的。在这里,美国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分析了朱诺号宇宙飞船在木星两极拍摄的红外图像,揭示了无处不在的漩涡,直径为数百至数千公里,漩涡之间嵌入了宽度为数十公里的细丝。分析表明,细丝是动态活跃的,使人联想到陆生锋生。此外,研究结果表明,木星锋生与湿润对流的作用是一致的,前者有利于气旋的发展,后者有利于反气旋的发展。尽管湿对流是主要的驱动因素,锋生占总动能转移的四分之一,增强了能量向更大漩涡的高级转移。锋生作用对垂直热输送有40%的贡献,它有效地将热量从木星内部重新分配到对流层顶。这项研究强调了木星高纬度地区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的相互作用尺度的广泛范围以及活跃的物理机制。(李亚清编译) 查看详细>>

来源:《自然》 点击量:309

4 Science:土卫六海岸的海浪侵蚀痕迹 2024-08-26

土卫六是土星最大的卫星,是除地球外唯一已知的有液体的行星体,土卫六的湖泊和海洋在甲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卫六碳氢化合物海岸线追踪了河谷的侵蚀地貌,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海岸侵蚀是否改变了这些海岸线。航天器观测和理论模型模拟表明,风可能会激发土卫六海面上形成波浪,引发海岸侵蚀,但波浪的观测证据是间接的,影响土卫六海岸线演变的过程仍然未知。目前,利用海岸线形态学来定量辨别海岸侵蚀机制的研究,不论是在土卫六还是地球都属于空白。。 美国地质调查局结合景观演化模型与地球上海岸线形状的测量,表征不同的海岸侵蚀机制和形态,并将这一认识应用于土卫六。研究结果表明,土卫六最大液体的海岸线与被波浪侵蚀和河流切割改变的海岸线最为一致,最大的海洋和湖泊与均匀过程(即溶解)的侵蚀不一致。 项研究通过模拟和分析,提供了关于土卫六海岸线侵蚀机制的新见解,并为未来土卫六探测任务提供了潜在的目标。(傅圆圆编译;熊萍责编) 查看详细>>

来源:《科学》期刊 点击量:472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