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共计 4,064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典型沿海地区大气对流层及地表NO2浓度长期变化趋势方面取得进展 2024-06-28

全球许多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人口密集区位于海岸带,其具有特殊的地理和经济特征。同时,海岸带作为陆地与海洋相交的环境敏感区,拥有如盐沼、红树林等独特生态系统。海岸带地区的大气污染可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及通过干湿沉降作用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二氧化氮(NO2)作为形成臭氧等污染物的前体物,其浓度的增减对地面臭氧和PM2.5的形成有直接影响。研究海岸带地区大气NO2长期变化趋势,能够提高我们对空气污染形成机制和影响的理解,也是制定有效环境政策、保护公共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基础,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以典型海岸带地区对流层及地表NO2浓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面测量和卫星遥感数据,深入探讨了全球三个高NO2浓度沿海地区(中国中东部、西欧及美国中东部)2004至2013年的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环保政策的实施等因素,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流层NO2浓度呈现出由增到减的变化趋势,转折点发生在2011年。美国中东部及西欧在研究期内均为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表现为由快到慢,且整体浓度远低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对研究区对流层NO2浓度季节变化分析表明,通常在冬季达到最高值,这与取暖措施及有利于污染物累积的气候条件有关。 论文通过多个地面观测网分析了地表NO2浓度变化,结果表明,2014至2022年研究区地表与对流层NO2浓度变化一致,均变现为降低趋势,但中国中东部地区超过82.8%的站点NO2浓度超过30μg m-3,显著高于西欧(12.8%)和美国中东部(3.8%)。通过分析地表NO2浓度的日变化,发现白天NO2浓度明显低于夜间,峰值出现在夜间的08:00和20:00左右,而最低浓度出现在夜间的12:00左右。这些研究结果明确了环境政策对NO2浓度的影响,确定了有针对性的污染控制的关键区域,增强了我们对全球高污染地区NO2动态的认识。 该工作以“Long-term variations and trends of tropospheric and ground-level NO2 over typical coastal areas”为题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上。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田信鹏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06240,4217708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0QD055)和研究组群项目(YIC E351030601)等项目的资助。 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4006204 查看详细>>

来源: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点击量:0

2 联合国粮农组织讨论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2024-06-24

近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联合国生态系统修复十年倡议共同举办网络研讨会,讨论如何根据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量化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恢复面积”,以及生态系统恢复面临的挑战和潜在解决方案。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恢复项目需考虑连通性,基于人工智能和卫星图像的一致性监测方法至关重要,当地社区参与恢复工作是成功的关键。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22

3 全国首个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发布 2024-06-24

6月8日,自然资源部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首批《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和全国首个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海洋云)。将进一步激活海洋数据要素潜能,丰富海洋应用场景,提升面向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社会公众等海洋数据开放创新和共享服务水平。《海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是对我国自主获取海洋数据、自主研发海洋信息产品和全球海洋环境数据的整编集成。海洋云是国家级海洋数据和信息产品在线服务平台,可实现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数据在线汇聚、涉海部门海洋信息互联互通、公益数据产品集成服务、国际海洋信息资料交换合作等功能。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点击量:763

4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利用微塑料全检新技术揭示大洋海山生境中微塑料的深海环境行为 2024-06-24

大洋深海水域是入海塑料垃圾最终的汇之一。在深海环境中的微塑料能参与并进一步深刻影响深海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山占据了全球洋底约三分之一的地貌,海山周围水体是大洋水团和海山之间交互作用的媒介,具有独特的水文特征和海洋生物群落组成。因此,海山长久以来被视为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也是许多海底生物繁衍幼崽的主要基地。但受限于海底水体微塑料低丰度、分散而难以大量富集的特征和较小的尺寸范围,此前鲜有研究关注海山周围水体中微塑料的环境行为。 近日,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张元标团队的郭辉革助理研究员等人以“Deep-sea microplastics aging and migration exerted by seamount topography and biotopes in the subtropic Northwest Pacific Ocean”为题,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中科院一区TOP,IF=9.8)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小粒径微塑料颗粒和微纤维快速检测技术在西北太平洋亚热带RE海山周边水体中开展了小至十数微米的微塑料全滤膜显微红外原位全检测,初步揭示了海山这一特殊海底地貌及其生境对深海水体中微塑料的老化和迁移的影响。研究证实,基于全检结果和水柱剖面分析,西太平洋的RE海山周围水体中的微塑料丰度可达0.9-3.8个/L。其中,小粒径(20-50µm)微塑料占比尤为突出。此外,深海微塑料还表现出显著的特征差异:深层水体塑料表面破损老化程度高于浅层水体;微塑料上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强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强。该研究结合基因检测结果指出,RE海山区域不同特征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基因存在较大差异,且海山水体中富含某些已被报道能有效降解微塑料的细菌和功能基因,表明RE海山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能促进塑料的老化和降解进程。本研究成果对探究大洋海山地貌特征和生物群落结构在深海微塑料迁移和老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项研究基于团队创建的小粒径微塑料颗粒和微纤维快速全检测技术(授权专利号ZL202111157023.X;ZL202111158971.5,发明人:郭辉革、王晓晨、陈泓哲等),该技术适用于小尺寸范围各类微塑料的快速检测和特征分析。本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23YFC3108303;2019YFD0901100)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9002)的资助。该文章第一作者为郭辉革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包括张元标正高级工程师和郭辉革助理研究员。除团队成员外,我所研究生王晓晨、罗肇河研究员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程虹高级工程师也对本论文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4064 查看详细>>

来源: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点击量:34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