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 我国最大海上光伏电站在江苏连云港开工建设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共创海洋减灾防灾保障系统
  • 广州能源所绿色智能养殖平台技术持续助力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腐蚀微生物基因组的高灵敏分析及智能预警技术研发获新进展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喜马拉雅山脉的主要隆升起始于中新世
  • 研究进展:α-吡喃酮通过特殊受体系统介导深渊来源放线菌群体感应
  • 研究揭示全球俯冲作用如何影响地幔蛇纹石化程度
  • 1
  • 2
  • 3
  • 4
  • 5
  • 6
  • 7

COP28迪拜海洋宣言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会(COP28)之前,缔约方联合发布了《迪拜海洋宣言》,呼吁世界各国认识海洋在气候中的重要性,并扩大和改进全球海洋观测能力。 《迪拜海洋宣言》强调,除了推进基于海洋的气候解决方案外,还呼吁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刻不容缓地采取措施遏制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和海洋污染等人为活动给海洋造成损害。 COP28迪拜海洋宣言中阐明的具体行动包括: (1)通过优化全球海洋碳通量测量能力和加强地球海洋气候系统能力,改进对《巴黎协定》所列目标进展情况的全球盘点估计和测量。 (2)对新兴海洋二氧化碳清除战略实施强有力的环境监测、报告和验证体系,以确保在实现净负排放的同时保护关键的海洋生态系统。 (3)扩大对海洋、大气以及生物多向性的观测能力,促进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分布、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提高发展岛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海洋观测能力,通过国家自主贡献和国家适应计划,阐明海洋自然功能和蓝色经济对气候稳定的贡献。 目前为止,超过45个国际海洋科学、政治和慈善组织签署了COP28迪拜海洋宣言。(李亚清编译;熊萍校稿)

2024-02-27  (点击量:93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共创海洋减灾防灾保障系统

2024年5月13至16日,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副局长Ambun Dindang先生和Diong Jeong博士访问我所,对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六年不间断支持其海洋业务化预报表示感谢,并商讨联合开展马来西亚国家第二代高分辨率海洋业务化预报系统建设事宜。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带领海洋数值预报科研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国际首套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成功打造了马来西亚第一代业务化海洋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自2018年3月1日投入业务化运行以来,至今已稳定服务六年,为马来西亚科学应对多起海上突发事件、保障海上安全以及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仅标志着中马双方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也反映了我国在海洋预报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同。 在来访期间,双方共同回顾了自2010年以来在海洋环境预报领域的紧密合作历程和关键科研进展:2012年10月29日至11月9日我所研制的海洋预报系统在马来西亚气象局成功安装并开始测试运行;经长时间检验和内部使用,系统自2018年3月1日起正式转入业务化运行并每日提供海洋业务化预报产品,马来西亚气象局通过其官网发布海浪、海水温度和环流等要素未来3天的数值预报产品,六年多以来,其每日发布的数据产品已成为马来西亚海洋环境安全与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回顾过往成功合作的同时,双方又深入探讨了马来西亚新一代海洋数值预报系统的技术需求与设计细节。基于前期成功合作经验,马来西亚气象局将继续委托我所负责新一代高分辨率海洋数值预报系统的研发工作,同时开展相关技术转移与操作培训,以确保马来西亚自主海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 此次来访进一步强化了双方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深度合作,也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预报理论与技术创新树立了应用典范。5月21日,马来西亚国家气象局局长Muhammad Helmi bin Abdullah先生专门致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期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模式FIO-COM在马来西亚第二代海洋预报系统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希望将合作拓展到海洋突发事件应对、海洋再分析数据制作与共享和气候业务化预测等领域。未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将继续发挥在海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优势,为保障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全球海洋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2024-06-05  (点击量:0)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海珊瑚中新兴和传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相关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丘耀文研究员团队揭示了南海典型珊瑚礁区珊瑚中新兴和传统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NBFRs、PBDEs、DPs、PAHs、OCPs和PCBs)的组成、含量及其潜在来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环境科学主流期刊Chemosphere上。 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和化学污染,正在威胁着珊瑚的生长甚至生存,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珊瑚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典型的POPs,包括多环芳烃(PAHs)、传统POPs(如: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和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如:多溴联苯醚(PBDEs)、得克隆(DPs)和新溴代阻燃剂(NBFRs),这些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难于降解,并且具有亲脂性,易于通过食物链(网)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累积而危害生物体,特别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的健康。我们在南海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和海南的三亚湾鹿回头岸礁海区,采集了43个珊瑚(12属、20种)样品,分析了其中88个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珊瑚中∑16PAHs、∑23OCPs、∑34PCBs、∑8PBDEs、∑2DPs和∑5NBFR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0.7±34.6、5.20±5.10、0.197±0.159、3.30±3.70、0.041±0.042和36.4±112 ng g-1 dw,其中,PAHs和NBFRs是含量最丰富的有机污染物,它们可能是未来珊瑚生长的危险污染物;与其它海区珊瑚中的污染物含量相比,南海珊瑚中的POPs含量相对较低;此外,南海块状的滨珊瑚(Porites)中POPs(PBDEs除外)的含量显著高于枝状的鹿角珊瑚(Acropora)和杯形珊瑚(Pocillopora);枝状的珊瑚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相对容易吸附更多的污染物,而块状珊瑚具有较致密的结构、更易保留污染物。 该研究获得了较为系统的南海珊瑚中POPs污染数据,特别是卤化阻燃剂(HFRs,包括PBDEs、DPs和NBFRs),填补了南海珊瑚中的相关研究空白,结果还可作为HFRs的基线调查数据。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南海珊瑚中POPs的科学认识。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团队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ao-Wen QIU*,Jun LI,Mei-Xia ZHAO,Ke-Fu YU,Gan ZHANG,2024.The emerging and legacy persistent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corals of the South China Sea.Chemosphere,359(2024)142324.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24.142324

2024-05-21  (点击量:193)

专题情报

查看更多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